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前景 >> 八闽望邑浦城的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实践
浦城县博物馆内景余恒毅摄
东南网6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吴旭涛赖昊拓通讯员邱春静袁野)
核心提示
浦城史称“八闽望邑”,有着约年的文明史、多年的建县史,是福建首批置县的五县之一,闽越文化底蕴深厚,还是中华诗词之乡、中国丹桂之乡、中国剪纸之乡。
这里文物资源丰富,在福建考古界,素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说;
这里风流人物辈出,成语“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发源于此,杨徽之、杨亿、叶绍翁等文人墨客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歌赋;
这里非遗众多,浦城剪纸、闽派古琴、大口窑青白瓷,精巧技艺代代相传。
但曾经这里的地下文物长眠于地下,风流故事仅见于史书,非遗文化鲜见于众人。
如何把这座文化宝库撬开?
让遗址讲述历史故事
初夏的一个雨天,在浦城县仙阳镇殿基村的村部里,一个乡村考古展正在举行,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参观。
这是年以来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成果展,当地以这样的形式实地保护和展示这些文物。
“这些可都是我们村马道坪遗址挖出来的宝贝,有年历史呢!”每逢有游客前来参观,80多岁的村民姜富孙便自豪地当起义务讲解员,带领游客共同见证这些藏在脚下土地里悠远的人类文明。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说。在殿基村的后山上,有一处马道坪遗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据考证,“浦城”一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因城东与南临溪,而“浦”为濒溪之地,故称此为“浦城”。
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与各级文保单位组织考古学专业师生在此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马道坪不像三星堆、殷墟等遗址那样,有着高等级、高规格的遗迹和精美的出土器物。这里发掘出的墓葬、建筑基址等大多属于普通人,反映着约年前当地先人细水长流的真实生活,也是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大学子白天在山上做考古人,晚上又成为策展人。在与村“两委”协调沟通后,大家决定将考古展览命名为“殿基有个马道坪”,分为侧重田野考古工作过程的“考古工作展”和介绍马道坪遗址考古发现的“考古发现展”两个部分。
在布展过程中,姜富孙得空就帮着考古队师生布置展览,布展完成后,他也成为考古发现展的第一名观众。小小的考古展厅里,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的陶罐、陶簋、网坠、石镞及一些印有纹饰的陶片静静地述说着久远的历史……
如何让这些文物古迹向更多人讲述历史故事?近日,新开张的浦城县博物馆,着重陈列了南浦大地上数千年的文明。
投资多万元建设的浦城县博物馆,坐落于梦笔大道北侧,建筑面积约平方米,馆藏文物件,其中珍贵文物件,是一所全新的综合类历史博物馆。“过去,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展馆,文物大部分都存放在库房,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浦城县博物馆馆长吴卫华说。
给文物搬家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由于文物数量大,自去年10月以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将文物逐一进行预防性保护,并拍照留底,在打包、运输、布展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经过精心筹备布展,新馆近日正式开门迎客。
徐行于馆内一楼,裸眼3D数字展柜上,新石器时代的陶豆、陶尊、三袋足陶鬶,青铜时代的黑衣网格纹穿孔陶钵、青釉三系原始瓷盂,西晋时期的青釉瓷虎子,宋朝时期的青釉刻划莲花纹瓷粉盒……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屏幕上呈现,借助数字化交互触控技术,通过指尖与文物对话,文物不再是陈列在展柜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展品,在科技感十足又富有趣味性的互动中,每一个侧面、每一点细节,都可尽收眼底。
漫步于二楼的浦城历史文化通史展厅,按着时间的主线,猫耳山商代窑群遗址、管九土墩墓群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牛鼻山遗址、锦城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大量实物及超写实雕塑、图片、演示等手段,一步一景间,展现在眼前。馆内还设置浦城交通史话、文化遗址集锦等主题展厅,集中展示当地“浦城八相”“理学十三子”等历代杰出人物,以及过去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繁荣的商贸往来和璀璨的文化遗产等。
“全新的博物馆,不仅让尘封已久的浦城文物活了起来,也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浦城历史文化的平台。”吴卫华说,下一阶段,还将通过与各级博物馆、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校地合作等方式,开展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物保护等活动,进一步展示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让诗词“动”起来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夏夜里的富岭镇双同村,人间烟火气与诗意交织,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在这座小山村里采风、吟诗、创作、交流。
“第一次来浦城,就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所折服,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著名诗篇。”近日,全国诗歌名家“梦笔生花·诗画浦城”采风活动落下帷幕,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汤养宗有感而发。
连日来,诗人舒婷,评论家陈仲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汤养宗、李元胜、李琦、田禾等20多位诗歌名家齐聚浦城,在碧水丹山间,感受千年古城的厚重底蕴,为创作寻找灵感和题材。
作为中华诗词之乡,浦城历代文人辈出,南朝文豪江淹在此留下“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的典故,北宋“西昆体”的主要诗人杨亿、编撰《文苑英华》的杨徽之、名列“元诗四大家”的杨载、写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叶绍翁,均是杰出的代表。历代著名诗人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等人也曾为浦城著有佳作。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梦笔山前君别我,下沙桥上我思君。黄昏更过西阳岭,满目青山与白云。”
……
优秀的诗歌广为传唱,才能赓续传承。每天清晨,在富岭中心小学的早间诗韵时间,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词是晨间必修课。
“我们将诗词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不仅安排‘晨间诗韵’,还成立‘匡山诗社’,出版《与诗同行》校本课程,让孩子从小与诗同行,浸润心灵,做诗词的传承人。”富岭中心小学校长柯雪峰说。
浦城在大力推广“诗词进校园”的同时,还出版诗歌书籍,创新传播载体,包括《浦城诗词读本》《南浦放歌——中华诗词名家浦城作品集》《南浦诗录》等浦城诗词丛书,以及《南浦诗录续集》等诗歌书籍,累计共出版诗词1篇(首)。同时,鼓励当地诗词楹联协会及各诗社的诗词爱好者积极创作投稿,近年来,累计在《散文诗世界》《中华诗词》等各级杂志刊登诗词文章余篇(首),持续将浦城的诗词文化向外推介。
“依托丰富的诗词文化资源,我们还录制‘诗话浦城’栏目,通过精巧的画面、通俗的语言、深情的诵读,将诗歌‘翻译’出来,与受众共赏。”浦城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该栏目不仅借助全媒体矩阵传播,还在“学习强国”福建平台连载刊发,持续传播着浦城优秀诗词文化的魅力。
有诗书的地方,就会有琴音。浦城闽派古琴,由浦城人祝凤喈所创,于清道光年间形成,其风格以恬逸幽静见长,与当时影响较大的浙、苏、川派鼎立,颇具盛名。年,“浦城闽派古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3月,重新影印出版的《闽派古琴琴谱汇编浦城县图书馆馆藏》首发式在浦城举行,反响热烈。这套选自《酉山琴谱》《自远堂琴谱》《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琴学入门》5种琴谱的珍贵书籍,是浦城县图书馆馆藏的古籍。
近年来,浦城将藏于深闺的琴谱进行整理出版,让古籍从黯淡、泛黄的故纸堆中得以重见天日,为古琴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让传统文化滋养生活
一条街,看尽五千年。这就是浦城正在打造的“梦笔文化部落”。
“近年来,浦城县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在县城区文化路征集多家店铺,结合浦城文化元素进行统一设计装修,打造这一部落。”浦城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浦城剪纸、闽派古琴、大口窑青白瓷等非遗文化产业先后入驻,并获得店面租金减免、文化企业资金扶持等政策帮扶,成为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福、禄、寿、喜等传统剪纸作品,被装裱在大小不一的画框里;神舟飞天、蛟龙下海、乡村振兴等现代题材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丝巾、手机壳、背包、抱枕等蕴含剪纸元素的文创家居好物让人爱不释手……来到“梦笔文化部落”,一走进“剪花嫂”剪纸坊,浓浓的中国风与潮流的时代感交互碰撞。
“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创作出更多弘扬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气象的作品,才能跨越时空展现永恒魅力。”浦城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周冬梅说。近年来,“浦城剪纸”开发出剪纸艺术相框及剪纸元素的茶器、汉服、真皮手包等衍生系列产品,与生活文创产品、农产品包装、餐饮企业等跨界融合,孕育出“剪花嫂”“武夷姑娘”“乡获”等特色品牌,赋予了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剪花嫂”还采用皮影动画和剪纸相结合的方式,将《百年荣光》系列剪纸作品制作成短视频在网上传播,为剪纸文创产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非遗剪纸,越来越有创意;底蕴深厚的大口窑,则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
“一抹天青色,千年大口窑”。浦城大口窑址位于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自然村的后山山坡上,曾以烧制青白釉器为主,相传有窑炉36座,范围约5万平方米。
“大口窑青白瓷具有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见我们家乡的文化。”省级非遗大口窑青白瓷非遗传承人陈雪芳说。
一把茶壶,诗词、绘画与瓷器巧妙融合;一个香炉,经历“刀山火海”淬炼出冰肌玉骨;一盏茶杯,《山海经》中的神兽卧于丹桂花中,茶趣不倒杯不仅圆润聚香,还如不倒翁般充满萌趣……在陈雪芳、李天保夫妇的大口窑青白瓷非遗文创基地里,一个个曾经沉睡于泥土中的青白瓷器,在他们的复刻下,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青白瓷文创产品。
近年来,夫妻俩推陈出新,创作出百福杯、福兔、福筷等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和喜好的青白瓷作品,还通过直播与观众互动,将老手艺玩出新花样。
不仅在“梦笔文化部落”,如今走进浦城,俯拾皆是古迹与新作。
“闽中四先生”之一陈襄于宋庆历年间所建孔庙中的泮池、金水桥,桥头南端抱鼓石饱含蟾宫折桂、击鼓蹬靴、功成名就的美好寓意,为近日赴考考生送上美好祝福;
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三山会馆,古戏台与大殿相对应,与观楼相联通,全木结构榫卯相依,四周雕刻龙凤花草虫鱼,不仅诉说着悠悠往事,更成为惠民大舞台;
灵感来源于南宋名儒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浦城美术馆,湿地、绿树、花鸟、山峦、天色一同绘制出具有闽北原乡特色、东方美学特征的山水画卷,在这幅画卷中,美术馆连绵起伏的屋面,与梦笔山、西岩山组成了“梦笔三山”诗意新地标。
记者手记
小城能办“大文化”
福建日报记者赖昊拓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阵地不仅在大城市,小县城同样能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大城市集聚更多的人才、资本,往往是文化多元、艺术荟萃之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城市应该放弃在挖掘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的努力。文化艺术根植于土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最终也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常年处于聚光灯之外的小城市,同样拥有着办好“大文化”的潜力。
千年古县浦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宋明理学、闽越古邑、诗词古窑等文化资源富集于斯。如何让这些文化遗存重现光彩,让故纸堆里的宝藏更接地气,让更多人加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通过做足物化与活化的文章,不遗余力地加大文化领域投入,浦城作出了有益探索。
漫步在浦城街头,路灯牌中、变电箱上、电子显示屏里,随处可见创作于浦城的诗词歌赋;行走于“梦笔文化部落”间,古琴声悠扬,剪纸和瓷器文创走俏于群众案头……文化展现了地方底蕴,改善了文旅品质,增添了社区活力,这正是一座小城软实力提升的最好写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依然沉睡在我们的土地之下。浦城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展陈技术先进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可以不是大城市的标配,在小城中办好“大文化”,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珍视,也是提升人民福祉、增强小城市吸引力的应有之义。
如何打破文化“不沾烟火、不增稻粱”的刻板印象,处理好文化投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浦城同样给出了答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紧密依靠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实现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生产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通过独有的文化资源,引入厦门大学、省作协等外部力量帮助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鼓励农民诗社、民间剪纸爱好者开展文化创作,令草根迸发力量;众多如陈雪芳这样的艺术家,有感于家乡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独特优势,携带资源主动回归……越来越多像浦城这样的小城在文化领域出圈,也充分验证了这一发展路径的可行与可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浦城美术馆航拍外景何周超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闽派古琴爱好者在老师指导下弹奏。柳良金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匡山诗部落张依婷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陈雪芳进校园传授大口窑青白瓷技艺。柳志勇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浦城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薇为孩子们上公益课。袁野摄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群众在三山会馆观看文艺演出。黄乾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