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瓷区落地景上添花千年瓷都的新书写

发布时间:2022/10/31 15:54:32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111/5837464.html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袁慧晶、孙楠、李嘉盈)12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瓷区”落地“景”上添花:千年瓷都的新书写》的报道。

随着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在景德镇落地,这片窑火生生不息的沃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记者日前走进江西景德镇市珠山区——这里有陶溪川文创街区、御窑厂遗址、三宝陶艺村、民窑博物馆等一批承载着陶瓷记忆的“新地标”——体验国家赋予的使命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相融,了解千年陶瓷文化如何被今天的景德镇人和“景漂”们继续书写。

(小标题)原住民眼中的老城破局

46岁的啄佬原名汪双林,是珠山区里村街道居民,上世纪90年代从景德镇陶瓷机械厂下岗后做过很多行当,后来卖陶瓷赚到第一桶金开起了餐馆,主打景德镇地方菜。最早一家店与景德镇的新地标陶溪川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楼卖瓷器,楼上吃饭。啄佬见证了陶溪川的蜕变。

“过去的陶溪川就是几栋破厂房,那些大烟囱让人看着都不想进去。”啄佬想起这些还有点唏嘘。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陶溪川变身成这座城市最具国际范的新地标之一,集聚了一大批怀抱陶瓷梦想的人们在此创业。啄佬也在陶溪川开了家新店,平常没事就喜欢在新店呆着。

为融入陶溪川的气质,啄佬把新店装修得简约舒适,能摆两张桌子的地方只摆一张,还在一楼辟了一大块区域作为展示厅,除了“晒”自己的陶瓷藏品外,还不定期地借给陶艺家开新品发布会。他说,自己在陶瓷机械厂的房子已经被征迁了,未来那里将成为陶溪川的二期用地,“我也是对陶溪川有贡献的人”。

啄佬在陶溪川开餐馆有两大“乐”事:一是带客人参观他收藏的老瓷厂瓷器,二是看来自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客人羡慕的眼神。在给客人介绍时,分不清口红色号的啄佬,能一眼认出祭红、郎红、均红的不同釉色。“来陶溪川游玩的客人都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人,但他们却羡慕我的生活。”啄佬说起这个就很自豪。

但过去景德镇不是这样的。年出版的《瓷上中国》一书这样描写这座城市曾经的样子:“能让人走起来坦荡、踏实的人行道不多……紧挨着餐馆、小吃摊,因为常年与油烟、潲水接触,路面滑腻,难以下脚……原十大瓷厂周围,极易发生火情的棚户屋比比皆是……”旧城之困不仅让市民的幸福感难以提升,还让慕名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出质疑:“景德镇是这个样子的?”

如何让城市形象配得上底蕴?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提出,要用工匠精神来打造这座千年瓷都,既要修补城市、修复生态,也要留住城市记忆、文化之魂,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

在近几年展开的城市修补过程中,当地聘请专家高起点、高标准参与编制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将“双创”几千个大小指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同时注重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中融入陶瓷文化,这才有了今天“啄佬们”的自豪。

代表着景德镇多年官窑史、位于珠山区核心位置的御窑厂遗址也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保护修缮,周边13.1平方公里被划定为重点保护区,民居、瓷行、会馆等历史建筑也被逐步修复。据珠山区住建局的不完全统计,从年开始,为了加强对御窑厂遗址的保护,御窑厂周边拆迁面积41.23万平方米,6个社区的余户居民为这座城市的“陶瓷梦”作出贡献。

(小标题)村主任眼中的村民回迁

三宝国际陶艺村是景德镇最早为外国艺术家提供驻场服务的机构,虽然是个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山村,却已蜚声海内外陶艺界。但在前些年,去那里的人们会记得进村的那条坑洼不平的砂石路,晴天时漫天尘土飞扬,雨天时又溅人一身泥,但一切也已改变了。

“现在进村走的是平坦又干净的柏油路,路好了,游客更多了。”三宝村村委会主任汪锋说,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经过整治更加美丽,一些外迁的村民现在都想着回来。

离三宝国际陶艺村不远的马鞍岭村小组,过去家家户户都有水碓,农闲时就靠水碓做着瓷土加工的营生。“后来十大瓷厂倒了,瓷土加工没生意了,村里人只能出去打工,加上进村也不方便,50多户人家外迁得只剩下12户。”汪锋说,直到年初,珠山区在马鞍岭村小组试点“三个三”模式,村庄面貌得到了极大提升,原本只是路过的游客也开始在村里停下来歇一歇。

记者了解到,“三个三”模式即通过整合利用闲置农房、土地等资源,鼓励引导支持各类资本、技术、人才进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此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该区由国资公司出资万元成立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入驻村庄开展运营,先期投资余万元用于村容村貌建设,同时成立马鞍岭村农业合作社,目前已整合25栋房屋和全部山林田地。

改造后的马鞍岭村不仅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集体和村民房产也随之增值10倍以上。解鞍小筑、茶鼎轩等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经营实体相继签约落户,陶瓷销售产业和餐饮、书吧等服务业初具规模。

“预计今年底能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收入,留下40%进行下一步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其余都返给村民。”汪锋掰着手指给记者列举着村民们的变化:村里负责保洁工作的周爱兰月工资多元,自家农房出租给公司一年有四万多元,年底还有资源股的硬分红;过去在外面做厨子的周吉生也回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下来纯收入有50万元;开小卖部的齐木根因为生意好了,扩大经营规模开起了超市……

珠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谢秋华说,珠山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主动融入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新战略,聚焦城市功能与品质、陶瓷新业态发展不充分、高层次陶瓷人才短缺等重点问题抓整改,加快推动包括马鞍岭、陶溪川等为核心支点的陶瓷文化旅游发展,培育陶瓷文化产业新经济新业态。

马鞍岭村有几栋民宅刚刚完成修旧如旧的修整工作,汪锋正忙着给它们找“新东家”。从事陶瓷彩绘创作多年的本土陶艺家欧阳敏来到村里实地考察,看中了其中一栋民宅,想把它打造成一个陶瓷艺术空间,“未来这个空间将集创作、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我能更方便地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小标题)“景漂”们眼中的朝圣地

任何地域文化都需要长期不懈地被书写。景德镇曾鲜明注解着陶瓷的昔日辉煌,未来也需要更多“啄佬”的热爱和“马鞍岭村”的出现,以及新鲜血液的不断融入。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每年吸引3万多名“景漂”来学习交流,其中有多名“洋景漂”。“景漂”的到来让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有了更大潜力。

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礼包,让千年瓷都的恢弘底气有了更强大的支撑——通过现有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相关政府投资基金参与设立景德镇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将试验区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等重大规划……

美国人拉巴尔来到景德镇已是第四个年头,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还想呆更多个年头。在来中国之前,他也在德国等地的陶瓷工厂工作过,但最终觉得还是要来世界瓷器的发源地看看。“触摸着这里的瓷土,我能感受这里的文化和精神。”拉巴尔认为,景德镇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量,从传承千年的制瓷史中孕育,哪怕他至今中文都说不好,但陶瓷本身就是他最熟悉的语言。

在三宝国际陶艺村,荷兰陶瓷艺术家婷妮卡刚刚举办完自己的“百壶展”,她将身边常见的卷心菜、苦瓜、木质窗棂等元素,融入进件瓷壶作品中。“这是一块陶瓷圣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创作的自由。”婷妮卡说,她将景德镇的青花元素和大自然元素融入作品中,想赋予作品更多的本土文化气质。

据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李见深介绍,每年参加三宝国际陶艺村驻坊计划的国外艺术家有50多位,这些艺术家的共同感受是——景德镇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城市,随处都有可以触摸的瓷器。“一个可触摸的中国文化和活态,这就是景德镇的价值。”李见深说,中国有很多陶瓷产业和产地,但景德镇最能代表文化和精神。

众人拾柴火焰高,千年陶瓷文化的薪火越燃越旺。陶溪川的邑空间是专门为“景漂”青年打造的创业平台,免费提供多个店铺位置。申请店铺需要满足一个硬性条件——销售的陶瓷产品必须是原创的。

河北姑娘郭云丽年从高校毕业后留在景德镇创业,如今她的店铺拿下过几次当季的“销售冠军”,年第三季度的流水80余万元。“景德镇让我成长了。”郭云丽说,这里的陶瓷产业体系完备,即使是零起步的“景漂”,也能够方便地购买到瓷土、釉料等原材料,租一台窑炉设备,聘几位老手艺人,就能将脑海中的创意变成现实。

在采访中,珠山区委书记林卫春介绍,下一步,珠山区将发挥文化优势这个最大优势,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发扬“工匠精神”,下好“绣花功夫”,推动以御窑为中心的陶阳里历史文博区、陶溪川为中心的陶瓷文创区、三宝国际瓷谷为依托的陶源谷生态文旅区融合发展,提升陶艺街、老鸦滩、樊家井等网红街区的功能品质,凝聚更多“景漂”创新创业。

在生长的不仅仅是“景漂”们,还有这座城市的一切,从一些地理名称的变化可见一斑:珠山路更名为珠山大道,三宝国际陶艺村如今已是三宝国际瓷谷,千年瓷都也正朝着国际瓷都稳步迈进。这正如陶溪川二期工地围墙上的宣传语一样:我们在生长生长生长生长……(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