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考古百年看广州考古之一曾边窑,不见于

发布时间:2023/10/30 14:59:03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

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发现保护传承——‘十三五’时期广州城市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是过去五年广州考古的一次整体展现,其中许多成果,是之前从未曾发现过的。可以说,近年来经由科学考古的深入探索,考古工作者们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广州”、对“岭南”的认知。

曾边窑就是一座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广州古窑。

00:22

四耳罐

年2-4月,配合广医新校区南侧道路(南村大道—新化快速)工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队伍在番禺区新造镇对曾边窑进行了发掘。这是广州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唐代窑址。由于窑体受后期破坏严重,包括它的具体结构在内,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弄不清楚。但这次发现出土了大量民间用瓷,对研究广州乃至环珠江口地区唐代陶瓷工业具有重要价值。

曾边窑全景(西南-东北)从发掘情况推测窑体依山势呈长条形分布

在7月18日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海丝边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在《传承海丝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其中之一就是由代表性窑址构成的生产设施类遗存。

唐宋时期,受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陶瓷业迅速发展。过去五年,广州考古发现了大量来自国内不同窑口的陶瓷产品。而经由一系列主题展览和各种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广州西村窑这样的在古代社会中专注于外销的窑口也渐渐地为更多人所知。

那么新发现的曾边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曾边窑位置示意图(陈馨制图)

南汉二陵博物馆展陈宣教部主任、曾边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陈馨告诉记者,曾边窑遗址位于新造镇曾边村和南约村交界处、地铁四号线新造站出口东侧原名为曾边坑的山岗上。其西侧不到百米原有一条近南北向的古河涌即曾边涌,现已填平成为地铁站用地,再往西米即是珠江。曾边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山岗西坡,属南约村农耕地,收农田整改和地铁施工影响不小,发掘前已形成多级台地,其上种植果树及蔬菜等。

陈馨介绍,本次发掘的发现包括:

三段疑似窑床残迹——自上而下成直线分布,其中发现有灰白色碎砖,碎陶瓷片,红烧土块等遗物;

一座疑似料泥池——包含物有残红陶罐底、青瓷罐、碗残片,以及一些疑似构成铺底材料的泥条;

十二个灰坑与四条灰沟——部分灰坑可能作为窑身抹泥的泥坑或填埋之用,部分灰沟应是被窑工作为沟渠使用。

整个遗址出土器物面貌相对一致,瓷器占65%以上,陶器占30%左右,有少量窑具。瓷器器型以罐、盆、碗为主,碟、钵类较少,还有釜、杯、壶、纺轮等。

曾边窑遗址出土器物

陈馨介绍,曾边窑出土的器物胎质普遍粗糙,淘洗不精。胎普遍较厚,少数薄胎的胎质均较坚实。绝大部分器物均有施釉,釉多黄绿,少数青釉较淡雅,流釉、积釉的现象普遍比较明显,且基本为素面。但曾边窑窑址出土器物大多比较残破,且釉色及胎釉结合度都不及广州其他遗址出土的。和曾边窑器型一致或相似的遗物,有的器物脱釉现象非常严重,有的釉仅在口沿或积釉较深处有所残留。

至于分成三段的窑迹,因为残破过甚,加之南北方窑例均不见如此特殊的窑炉遗迹,目前还不能判断究竟是不是窑炉。不过曾边窑周边都经过了密集勘探,并未发现其他更像窑炉的遗迹现象。

陈馨指出,曾边窑出土的器物无论是器类、器形还是装烧工艺上与广东新会官冲窑、佛山高明窑都极为相似。尤其是与官冲窑的共性更为明显。官冲窑位于广东新会,在曾边窑西南直线距离约90公里,两者均靠近内河,应是同一系统的分支。在曾边窑发现以前,印尼勿里洞岛外海黑石号沉船中出土的广东瓷器,尤其青瓷罐被普遍认为是官冲窑的产品。曾边窑的发现让这种观点有了被挑战的可能。特别是考虑到广州在唐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海上贸易港口,曾边窑占尽天时地利,产品外销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宋代广州沙边窑就在曾边窑以西1.5公里,两者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关联。沙边窑的窑炉完整,产品种类、瓷质与装烧工艺、装饰技法上也都有飞跃式发展,应该说曾边窑为宋代广州陶瓷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年中山大学博物馆项目唐代水井J1底部出土器物

曾边窑出土器物

青釉碗、盘、四耳罐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出土

近年来,在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中山六路工地的唐代地层及遗迹单位,海珠区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山大学博物馆考古发掘项目唐代水井中都发现了曾边窑产品,尤其是四耳罐、碗等。年广州市大佛寺南院区工地发现大规模陶瓷器堆积,集中埋藏了总数超过件的坛、罐、碗、执壶等器物,也出土有类似曾边窑的陶瓷产品。较之窑址出土的遗物,它们更加完整,为我们研究中晚唐广州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和想象空间。

据一些历史地理学者的说法,“边”字地名与“板”字地名类似,都可能是源于壮语,或者说古越语的地名,非常具有岭南特色。在这个岭南古代聚落中红火了很多年的曾边窑,未来是不是还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卜松竹

(部分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通讯员:穗文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3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