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从手工制造粗放

发布时间:2023/11/20 11:57:42   

齐鲁网淄博9月25日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手工制造,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粗放经营,再到现在的科技感、创意感十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淄博陶瓷产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之路。今天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一起来看淄博陶瓷产业的“蝶变”。

前不久举行的淄博陶博会,分会场就设在一家陶瓷厂旧址上,厂房和设备还是60多年前的老样子,功能却有了新变化。现在,十九米长的窑炉里烤着热腾腾的披萨,高大厂房变身为展会“客厅”。

陶瓷文化创意园董事长任峰介绍说:“产品集约化(生产)的提高,环保自动化的跟进,所以说很多厂房闲置下来了,其实我们就是做一些文化产业,我们想把这些东西发挥更大的价值。”

从生产陶瓷到经营文创,这片老厂区正推进二次转型。企业前身是年建厂的国有淄博陶瓷厂,上世纪90年代,曾因体制僵化破产重组;前几年,当地又提前四年采用国家第四时段环保标准,倒逼陶瓷产业转型升级,这家企业压缩产能时,大量资产被闲置。

中国建陶行业协会副会长袁国梁说:“煤改气加上排放标准(加严),年产万平米的生产线,年增加成本就要多万元,这样企业的利润空间就造成了缩水。”

环保加严,成本倒逼,仅在淄川区,建陶企业数量就从年以前的家,调整到现在的20家;产能也从6.36亿平方米每年,压缩到现在的1.37亿平方米,压缩比例超过80%。一批像淄博陶瓷厂这样的企业转型新产业,留下来的,则在产品创新上想出路。山东统一陶瓷就投资多万改造生产线,用差异化新产品提升利润空间。

山东统一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同新说:“企业现在面临着洗牌以后的阵痛的承受能力,谁承受下来,谁能扛下来,谁就有活的希望。”

转型阵痛,是因为产业起步的先天不足。上世纪90年代,改革释放的市场红利,让没有品牌、缺少设计的陶瓷产品,一样有市场,大量陶瓷生产线开始在淄博上马,而那时候,国外同行已经在做品牌和技术创新。

中国建陶行业协会副会长袁国梁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就对中国进行了封锁,一些展会,一些像3D喷墨打印了,对中国封锁了近10几年的时间,只有新的技术上来,才能改变传统的劳动用工密集型(模式),以及原材料的节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严,当地也开始出台政策,推动产业转型。财政拿出专门资金,投建新产业园区,用新装备和新技术,整体革新陶瓷生产工艺。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唐海军说:“我们敢于这样的突破,对自我提升要求,据我所知在其他产区是做不到的,按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前一步。有些产品可能是传统的,如果加以新的设计,新的创新,它会焕发新生命。”

现在,淄博重点培育的陶瓷新材料,正渐渐占领国内工业陶瓷产业的制高点。在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一块涂了陶瓷膜的瓷砖,身价是普通瓷砖的几十倍。应用在污水处理中,与传统材料相比,它过滤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薛友祥说:“相当于一个0.1微米的微孔,可以把非常非常细的一些大颗粒悬浮物,包括一些重金属,可以直接把它过滤掉。真正从产品全过程开发的,我们是(国内)第一家。”

最近几年,淄博陶瓷产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0多亿元,整个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手工制造,到市场大潮中的粗放经营,再到现在的科技感十足,整个产业逐步走向品牌化和高端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5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