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
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
一、定义1、标准状态指温度为K,压力为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所有标准值均以标准条件下的干燥空气为基准2、无组织排放是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管而随意排放。低剖面排气管的排放属于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限值”指标时,不扣减低烟囱引起的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增幅。3、无组织排放监测点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附录C的规定,设立监测点,判断无组织排放是否超标。4、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限值是指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平均值在任何一小时内不得超过的限值。5、污染源指排放空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建筑物(如厂房等)。6.单位周长指单位与外界环境的边界。正常情况下,应按法定程序确定边界;不存在法定程序的,按照目前的实际边界确定。七、无组织排放源指设置在露天的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物(如厂房、工棚等)。2、无组织排放监测点采样1、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和参考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小时采样的平均值;2、如果浓度较低,必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3、如果分析方法灵敏度高,采样时间短,则应等时间间隔取样,取4个样品的平均值。三、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分布一、单位周界监测点设置方法(一)单位周界监测点设置原则一个。一般应设置在排放源下风向单位周界外10m以内,但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如周界沿河岸分布),监测点可移至周边的内部。湾。监测点应设置在周边最集中的点。C。若估算预测无组织排放地面最大集中区超过10m范围,则在该区域内设置监测点。d。为了确定最高浓度点,最多可设置4个实际监测点。e.设定点的高度范围为1.5m至15m。(2)设置点示意图a。当有明显的风向和风速时,可参考图C1设置点。b。当没有明显的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在尽可能高的浓度处设置4个点。c。4个监测点的测量结果均按其中浓度最高的点计算。2、分别在排放源的上风向和下风向设置参考点和监测点的方法。(一)以下几点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一个。在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设置参考点,在下风向设置监测点。湾。监测点应设置在排放源下风向的最高浓度点,不受单元周界的限制。C。为了确定最高浓度点,最多可设置4个监测点。d。参考点应不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并能代表监测点的本底浓度。仅设置一个参考点e.监测点和参考点距无组织排放物的距离不应小于2m。(2)当有明显的风向风速时,可参考C2设置点。(3)该值由4个监测点中最高浓度的实测值与参考点浓度之差计算得出。4、水泥企业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分布情况1、对于颗粒物,在厂界外20m的上风向设置一个参考点,在下风向设置一个监测点。2、氨气监测点设在厂界外10m范围内下风向的最高浓度点。5、工业炉窑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工业窑炉无组织排放:指未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而泄漏的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烟尘、生产性粉尘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在工业炉所在厂房门窗出口处,选择最大浓度;烟(粉)尘排放源5m,最低高度1.5m处任一点。各监测点的连续采集时间为1~4h/次,总采样时间为4h;选择监测点1h平均值的最大浓度值。6.焦炉无组织排放监测布置常规机焦炉和热回收焦炉炉顶无组织排放采样点位于炉顶装煤塔的1/2及机侧和焦炉侧。焦炉尾部3处和2/3处设1个测点;半焦干馏炉单炉顶部设1个测点。取样应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进行。颗粒物、B[a]p、苯可溶物监测频率为每天3次,每次连续采样4小时;硫化氢、氨气监测频率为每天3次,每次30分钟。.机械焦炉和热回收焦炉的最高监测结果按测点中的最高值计算。七、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分布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无排气管或排气管高度小于15m的排放源。恶臭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点设置在厂界的下风向或恶臭承载方向的分界线上。连续排放源每2小时采集一次,共取4次最大值测量值;选择区间排放源在最大气味时间内取样,取样不少于3次,取最大测量值;水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排水沟渠、运河)监测应以岸边为厂区界线,采样点设置和采样频率与无组织排放监测相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