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汝窑鉴定

发布时间:2023/1/31 4:47:28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自古达官显贵就把瓷器与黄金一同作为珍宝收藏,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瓷器一片”之说,瓷器一度比黄金贵。随着喜爱收藏古董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界也免不了鱼龙混杂。在这种时候,透露个玄机,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的流传其广,我们一说就是汝、官、哥、钧、定。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非常可信。现存世的完整的有记录的汝窑为93件,如果能有机会亲眼目睹,或者上手品鉴一件汝窑瓷器,我觉得也是莫大的幸运和满足。

汝窑天青釉碗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始烧于北宋(公元-年),在金兵南侵的靖康之变中,和北宋王朝一起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南宋人周密在其著作《武林旧事》中,还罕见的提到宋高宗幸臣下清河郡王张俊府,张俊一次性进奉给皇帝汝窑16件的事情。《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一共多少件汝窑呢?16件。这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礼物,连皇帝都稀有的礼物,所以周密才做了详细记录。

乾隆年间仿宋汝釉圆洗

不仅仅是现代,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对汝窑有所追求,尤其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对汝窑非常赞赏,所以雍正时期仿汝窑的成就最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天的仿制手段也非常高,有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我见过很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汝窑来给我看。今天就把自己毕生所学的鉴定汝窑的知识给大家分享一下。

1.胎

第一看的就是汝窑的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它的胎十分细腻,颜色如香灰色,淡灰偏白,俗称“香灰胎”。但是完整器因为是满釉,所以看不到露胎。瓷片的话,也要注意,因为瓷片的断面在土里已经埋藏了好几百年,被泥土侵蚀了,所以也不能够完全呈现出原来胎的颜色。由于汝窑烧造温度不高,胎体没有完全烧结,多空隙显粗松。

2.开片纹

大家都知道鱼鳞纹、蟹爪纹这样的开片类型,汝窑瓷器,纹理都是很文静不张扬的,自然而然的形成,片纹都是饱满的。通过显微镜看到这样的片纹会看到有的像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有的直中有弯,有的如蝉翼粗细不匀。无论怎样的开片都充满了岁月的沉积,都彰显出“安静”、“自然”、“不争”。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3.釉色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不同的釉色是因为在窑炉内烧造的气氛不同,窑炉内氧气的含量不同,产生的颜色也会有区别,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有意为之。有的图录里还会出现超过这四种釉色的器物,那就是窖藏或者出土的。有一些比较深的颜色,主要是土蚀的结果,是土沁的颜色。汝窑的釉质是石灰釉,主要成分是钙。汝窑的釉层都是比较薄的。一件完整的瓷器,我们很难看到釉层的厚度,而瓷片就可以比较容易看到。

汝窑天青釉盘

4.观支钉

宋汝窑的支钉有很多种,宫廷使用瓷器的支钉通常都是俗称的“芝麻钉”,这里所说的芝麻钉也不是芝麻粒样子的支钉的,而是有些扁长形状的支钉痕迹,而且一定是凸出来的。部分有小椭圆形的支钉也会有。支钉的颜色一般都是略显很色的,这是时间的原因,传世的宫廷用器才会看到灰白的支钉颜色。不能用支钉的颜色来判断胎体的颜色的,这是和制作工艺有关系的。支钉有三个钉或者五个钉,通常都是单数的。因为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面,四个点的话就可能有一个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如果是一件比较大的器物,就可能采用五个支钉分散着力点,因为每个点承重是平均的。三个支钉的话,每个支钉受力大,留下的钉痕就会大一些;而五个支钉呢,每个支钉平均受力小,留下的钉痕就会小一些。支钉多少,钉痕大小与器物大小和重量有关系。

对藏友来说,索到一件“宋汝”真器,并非易事,往往追求一生而不可得。如有想入手需谨慎,业余时间还需多看书,多查阅资料,以上的观点也只是我自身实践多年而摸索出来的,仅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