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王东宁用光影和建筑的语言,保持空间的纯粹
“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博物馆”您见过吗?
这是由著名建筑师朱锫建造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咱们觹堂大院里的光联社灯光设计总监王东宁担任了此项目的照明设计工作。
王东宁是怎样通过光影语言诠释这座城市文化内涵的呢?
01灵感源于窑与砖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地处被称为“世界瓷都“的景德镇老城区中心地带。建筑在古砖窑遗址之上的博物馆通过当代建筑语言表达并致意传统文化。
整个博物馆是由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砖和景德镇最自然的建筑结构——拱券组成,受景德镇建窑所用的传统“挛窑”技艺启发建造的。因此这个建筑以模仿老砖窑的拱顶为建筑语言。拱顶借鉴传统窑炉的砌筑工艺,通过内外两侧两层砖之间浇筑混凝土手工建造。拱顶整体外观薄而轻。
王东宁发现各个拱形建筑外形相近,尺寸、弧度各有不同,并依已出土的砖窑遗址自然落位。拱形建筑之间或保持一定间隔,或以玻璃相接,保持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对望。透过间隔的光线更为空间带来丰富的节奏变化。
02极少化设计原则
王东宁和他的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等,认为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照明设计应以极少化为原则,追求见光不见灯,保持空间的纯粹和干净。
古砖窑的传统烟孔意向被建筑师借用在拱形天花上。这些老砖窑中排烟的开孔成为光的孔洞。有些是采光的天光洞,阳光透过孔洞洒向室内。有些洞则暗藏灯具,这些灯具为空间提供基础照明及展览需要的重点照明。
为了实现空间的纯净,照明设计在建筑设计初始即已加入。建筑师、照明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工作,通过研究空间的功能分布及未来布展的需要,利用软件模拟,手板模型等手段推敲,最终确定这些光孔在整个拱形空间内的排布及与拱顶建筑构造结合的节点构造设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来访者得以欣赏和探索空间的美感却不被照明设备的存在而干扰。
光孔内的轨道射灯选用DALI控制协议,每支灯都可以单独调节亮度,满足空间多场景的照明需求。射灯选取了两种配光角度,既可以照亮整个展厅空间,也可以呼应布展及空间的节奏变化的要求提供局部重点照明。
主要展厅位于地下一层。照明系统与消防、其它设备整体综合,保证天花干净。
王东宁在拱形墙面与地面交接处排水沟一侧预留了灯槽。灯槽内连续的暖色灯光柔和地洗亮砖墙根部,为近人尺度的空间营造温暖的氛围。
03照明,不只是照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荣获-年度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等奖、年LITAWARDS专业照明设计奖(室内、室外分获两个奖项)、年ALDesignAwards建筑师灯光与建筑设计奖优秀奖等多种奖项,亦展露了光影和建筑语言融合的重要性。
王东宁
宁之境照明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
优雅士照明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
觹堂文化智库艺术家
IALD(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职业会员
IESNA(北美照明学会)会员
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照明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东宁曾经获得过国际照明设计行业“奥斯卡”——IALD奖最高奖RadianceAward,其参与过的项目,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嘉兴火车站、山谷音乐厅、22年冬奥会崇礼核心区长城、庆典广场等、义乌大剧院、哈尔滨大剧院、故宫武英殿、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中心区、中央美院美术馆、昆山市民中心、苏州火车站……
王东宁的照明设计,首先强调的概念就是:照明,并不只是照亮那么简单。在他眼中,光,不只是一种神奇的“材料”,更是一种载体,承载着美学、文化、建筑的气质、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