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光伏产业营收十年增长32倍
走进合肥新站高新区的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车间内,从窑炉内流出的玻璃溶液红彤彤一片,隔着几十米远,热浪就已经逼人。在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生产线上,伴随着窑炉内℃的高温不断熔解着石英砂,一片片光伏玻璃正从生产线有序产出,并经过压延、退火、自动缺陷检测、裁切等智能化工序,包装入库……
如今,彩虹合肥光伏生产的光伏玻璃在立足安徽,积极发展中东部市场,服务隆基、晶澳、晶科、协鑫等国内知名企业基础上,正面向全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近十年来,安徽光伏产业实现加速飞跃,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从年的26.8亿元,增长到年的.8亿元,增长32倍。已集聚隆基、通威、信义光伏、阳光电源等上下游企业余家,构建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阳光电源逆变器出货量达47GW、位居全球第一。
从“屈指可数”到“刮目相看”
光伏产业是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光回溯到十多年前,合肥的光伏企业数量屈指可数,当时这些企业都不具备生产太阳能电池的能力,光伏发电并网光伏规模同样也很小。在光伏行业方兴未艾的时代浪潮中,合肥作为内陆城市似乎不具备明显优势。
年前后,合肥一口气引进了晶澳太阳能以及彩虹光伏等赫赫有名的头部企业,并甩开膀子规划了多个光伏产业园,光伏产业初露峥嵘。历经数年厚积薄发后,企业总数已超过20家的合肥一跃而成当时国内规模靠前的光伏产业基地。
前不久,在权威数据咨询机构IHSMarkit公布的年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Top10排名中,位于合肥的阳光电源以47GW的成绩摘下全球第一的桂冠。在“喜提全球第一”的背后,是合肥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显然,众多光伏项目纷纷落地合肥,光伏产业形成集聚发展态势。
同时,近年来滁州市依托凤阳百亿吨优质石英砂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已建立起石英砂开采加工、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日趋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安徽省已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链集群
《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在总体要求方面,明确提出到年全省光伏产业营业收入“三年翻一番”、产业链产值实现0亿的产业规模总体目标。并针对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四个突出、四个聚焦”的工作思路:
突出培育主体聚焦发展壮大。紧扣企业这一关键市场主体,聚焦推进省内光伏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瞄准光伏龙头企业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着力推动全省光伏产业提质量、上规模。
突出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优势。着力发挥安徽省出口较为便利、光伏玻璃产地等优势,重点推动电池、组件、逆变器、储能系统等中下游环节以及光伏玻璃等配套环节发展。
突出技术引领聚焦高端发展。积极引导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先进组件技术以及大规模储能、柔性并网等应用技术,推动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产品制造和平台管理智能化升级。
突出推广应用聚焦产能消纳。支持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铜铟镓硒薄膜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光伏产品在相关领域开展特色应用示范,支持探索“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直供电等新模式,推动光伏产品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大规模应用。
在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在光伏领域,构建以合肥、滁州“双极”为引领,蚌埠、六安、芜湖、马鞍山、宣城、安庆、阜阳、淮南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上下游联动、产研用协同的良好发展态势,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链集群。
记者感言
作为新能源中的“尖子生”,光伏产业在新基建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好风凭借力,省委省政府马不停蹄实施“借光发展”战略,“领先一步”出台超常规扶持政策,始终笃定目标,抢抓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机遇,打造国内支持力度最大的地方政策环境,引增量、扩规模、促应用,光伏产业和应用规模均已跃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来源:安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