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溧阳这一窑炉火,传承千年古法砖作
砖瓦,一种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建筑材料,无论是在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的宫殿,或是在曲折幽深、素净淡雅的园林,还是在青砖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这种泥与火烧制出来的青灰色,那些被精心雕刻的一砖一瓦,总能带来一种蕴含着雅致和朴素的历史质感,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溧阳,自宋代即有窑烧砖作之雏,经元、明、清历代进化趋于成熟。民国时期,溧阳窑烧砖作又与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明式金砖制作技艺融汇相通,归属为苏派明式风格,并经本土演变发展形成地域特色,被称为溧阳明式砖作。
在古法制作的过程中,只有经过火的洗礼,毫不起眼的泥土才能成器成瓦。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多数的砖窑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依然存在着对其情有独钟的匠人。
▲溧阳明式砖作非遗传承人蒋小惠今年6月,溧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常州耀樽古典工艺砖有限公司蒋小惠的明式砖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位看起来普通的农家老媪,其实已经是和古建产品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师傅”。由于父辈那一代熟悉古建砖制作技术,从小耳濡目染,蒋小惠对于这个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20岁起,她便前往上海、苏州等地古建材料厂打工,经过了数年的学习积累,蒋小惠在年决定开始自主创业。
但由于“禁粘”令和环保砖的双重“威逼”,她的创业历程并不顺利,因为资金、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古砖生意甚至一度停摆。年,越挫越勇的蒋小惠回到家乡,拼上自己所有的积蓄,在当时还很偏僻的上兴镇毛家村创办了古典园林建筑材料厂。年,环保政策再次收紧,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蒋小惠的制窑厂凭借独家的传承技艺转危为安,并通过一系列环境设备改造后,正式成立了常州耀樽古典工艺砖有限公司。
据蒋小惠介绍,一块普通的明式砖要历经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直到现在,蒋小惠和她的匠人在制作砖瓦雕塑时,大部分工序还沿袭着传统工艺。干这一行几十余年,蒋小惠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她只需上手一摸,便了解这块泥土的成色。她说:“优良的土质是保证各种砖瓦构件坚实程度的基础,而我们采购来的生土是不能直接用的,还需要人工进行粉碎、过筛,让泥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才能开始制成坯模,烧制出来的成品结构致密、强度高。”
如果细细考究每一步,蒋小惠要说的话足能装一匣子。在蒋小惠的厂窑一边,就有着7个用厚厚的塑料薄膜撑起的大棚,每个大棚里摆放着上千片的砖块坯模。蒋小惠说,每一块砖坯的晾晒风干需要工人徒手翻转4次,在翻转过程中还要注意砖坯是否变形和出现裂纹,每个大棚内的砖坯翻晾工作需要一个工人连续工作十几天才能完成,遇上阴雨天时间更是要延长。
▲工人将砖坯进行翻转晾晒经过3个月风干后的砖坯被摆放进窑内,便要迎来制作最重要的环节——“烧制”。在过去以柴薪或炭火续温的年代,温度的控制全凭窑工师傅的一双眼睛。但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窑温的控制有了更加科学、稳定的手段,入窑烧制的三个月中,分别以小、中、大火不同的火候,配以松枝、砻糠等生态燃料烧制,待开窑散热冷却,自窑火之中沉睡醒来的砖瓦便色呈青灰,这一窑便可出炉。
▲窑工师傅将燃料倒进窑洞近年来,随着大众审美的提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传统的明式砖制作完成后还需根据客户需求,在砖瓦产品上进行“雕梁画栋”般的再创作。例如鹤鹿同春、松鹤延年、喜鹊登枝、花开富贵等这些寓意吉利的图案均是蒋小惠创作的素材来源。在这一块小方砖上,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动物,龙头扬须暴眼,口含龙珠仿若即将腾云驾雾;走兽动静分明,无不神态灵动……这些砖瓦雕塑制作少则一月、多则几年,其耗时耗力并非一日之功。
别看这小小的一块砖,里面讲究的细节有很多,要想每一块砖都经得起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
古砖成品正是凭借这样的理念,11年来,蒋小惠企业生产的仿古砖瓦大小品种有数百个并销往全国多个省市,年均销量近40万块,甚至南京夫子庙景区、牛首山景区、水西门改造和常州青果巷、竺山湖小镇等周边城市景区和著名历史建筑物修缮用的古砖雕均出自她之手。
眼下快要进入寒冬,今年的砖坯烧制也将暂时停止,等待大棚里的砖坯经过数月的晾晒风干后,来年起窑烧制。即便每年的古砖都是供不应求,但蒋小惠依然年年按照这样的节奏。用她的话说,总要给生活留点时间,也要为来年的生产做些准备。据蒋小惠透露,她正在为自家的砖作技艺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来年一定能传来好消息。
记者
邹迪
本期编辑
许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