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为了提高瓷器烧造的产量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

发布时间:2023/10/28 12:02:05   
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290724.html

大家好,我们利用十几天的时间一起分享了中国古代各类瓷器,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古代工匠的智慧。但是在瓷器制作中有一件事情虽然看似简单,但同样也反映出了我们工匠的智慧,它就是瓷器制作时的装烧方式。装烧方式其实就是瓷器挂釉或彩绘后,放至窑炉中的方式;我们概括的可分为“正烧”、“覆烧”、“支烧”。

馒头窑窑堂内部结构支钉垫片

说道烧瓷的话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烧瓷所用的窑。我们现在的烧瓷用的窑和我们古代略有不同,采用烧窑的介质也略有不同;在古代我们烧窑一般会采用松枝、树枝、煤作为介质来烧窑(柴烧、煤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窑址多会在产煤的矿区附近。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烧制媒介的改善我们现在烧窑多会采用电或者气体作为介质进行烧制,只有少数会采用古法的柴烧、煤烧的方式来烧窑。古法中的柴烧和煤烧这两种方式的弊端就是松枝、树枝或者煤在燃烧是会产生非常多的灰,在瓷器的烧成初期这些灰进入窑堂后会污染瓷器的釉面洁净度,而且古时的窑都是用砖与土砌成的(如:馒头窑、葫芦窑、龙窑)相对窑堂空间较大受热部位不均匀,窑堂前部和窑堂尾部的温度会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了解决这两个重要的问题,烧瓷窑工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欲烧器物与窑堂之间放一个介质装烧物它就是“匣钵”。将待烧的瓷器放到“匣钵”内盖好盖子,将“匣钵”放至窑堂内,古代用这种方式烧窑。

仰烧匣钵

我们现在所常用的瓷器一般都采用“正烧”这种装烧方式,那么所谓“正烧”其实就是将绘制好、挂釉后的瓷器正着放到窑堂中,这种方式就是“正烧”。由于瓷器外是要挂釉的,而且釉又具有粘连性,因此瓷器在挂釉时瓷器与窑具接触的地方不能挂釉。所以采用正烧方式制作的瓷器都是在器物的底部或者圈足一周是不会挂釉的,不信的话可以去摸摸家里的碗或者盘子圈足周圈有涩手感。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但会有很多的制约因素。由于匣钵的整个体积比器物要大占用窑堂空间,每件匣钵内装烧一件器物的话产量很低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我们窑工在每件匣钵内装烧多件器物摞起来烧,这样可以提高每次烧窑的产量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摞烧的器物在器心和器底均有一周涩圈。如下图:

正烧法摞烧,底心有涩圈

随着烧窑工匠们慢慢摸索发现如果将所烧器物按品类分(碗、盘),每件匣钵内烧制同一品类的器物,可以将器物反过来烧且器物与器物之间用一个环形垫圈作为支架架起整件器物这种方式就是“覆烧”。这样每件匣钵内可以烧制多件器物而且每件器物不上釉的地方只有器物的口沿内外侧的地方,其他地方满釉。这样即提高产量有比较美观。但是这样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口沿处会出现涩口,你说生产出来的碗、盘之类的器物在使用是出现涩口也是属于瓷器的工艺问题啊,而且这样的器物进入皇宫是绝对不能的。聪明的窑工又想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口沿周圈镶嵌金属口(镶金、镶银、镶铜)。这样既可以解决涩口问题又显示了瓷器与金属器的完美结合。使用这种装烧方式非常有名的窑口就是我们宋代非常有名的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如下图:

垫烧支圈

最后我们来说说装烧方式的第三种“支烧”。所谓支烧就是这件器物满器身挂釉,在器物底部用三至六只支钉架起整件器物,而支钉的支钉点只有芝麻粒大小。这样做可以满器身挂釉只有器物底部的支钉点处没有釉,可以使整件器物非常的美观。而使用支烧方式烧制的瓷器最有名的窑口就是五大名窑中的汝窑。有些瓷器每件匣钵没只放置一件器物,而有些瓷器则每件匣钵内放置多件器物每件器物均为支钉摞烧。但由于支钉烧制方式是由三至六只不等的支钉架起,且每个支钉点非常的细小烧制大型的器物很容易塌底,因此采用支钉烧制的瓷器多为小器型。

高足杯底部支钉高足杯内底心支钉点

今天的瓷器装烧方式就分享到这里。今天取材的照片源于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定窑遗址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