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天青色常见天青色的汝窑难再见
正所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以天青色而闻名的汝窑如雨将过、天初晴的天色一般,亦如极光掠过天边,它在宋朝历史中匆匆出场便从此隐姓埋名。但好物毕竟是好物,世人从未遗忘过它。
宋代美学真是极具特色,将天青色这样单调的颜色发挥到了极致,天青色是形容汝窑的釉色。天青色整体色调看起来有点偏灰,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说具体点就是被雨水洗刷过后天空的颜色,带点朦胧之美。因为瓷釉中的铁元素有不可控性,当窑内氧气充足时会泛黄,氧气不足时又会变成蓝绿色,釉层厚了会导致发黑,温度太高又容易发紫,所以天青色其实是很难呈现的。
宋汝窑天青碟汝窑的呈色一直是无法破解的谜题,烧成方式失传已久,陶瓷烧制的时间需要几十个小时,温度和火候都需要精准掌握,工艺水准极其讲究,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它是由汝州本地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矿物釉料,传说中的玛瑙入釉,在高温烧制后,在还原气氛中产生窑变,最终雨过天青浴火而出的,因有窑变不可控因素,汝窑色泽深浅不一,所以在断烧以后也没有办法再进行复烧,更由于战乱,北宋时期的烧制使用釉土也无法找到,这更是让汝窑变得愈加神秘。
北宋汝窑青瓷纸槌瓶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对此亦有印证:“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从这两段“汝窑为魁”“惟用汝器”中皆可看出当时宫廷对汝瓷之看重。
千百年来汝窑的身世一直扑朔迷离,窑址一直以来都是备受
北宋汝窑碗乾隆皇帝对其极为钟爱,于乾隆四十四年于器底御笔题诗一首,也正因乾隆皇帝御笔题诗,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乾隆皇帝题诗现收藏汝窑最多的地方就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品21件,其中部分有乾隆皇题诗。
汝窑瓷器一般都比较小,盘、洗、碗等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有极个别超过20厘米的,但是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也有“汝窑无大器”之说。当时汝窑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所以这就是汝窑无大件器物的原因。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年)到徽宗崇宁五年(年),所以每一件都异常珍贵,根据现有资料的统计,目前记录在案的汝窑瓷器全世界仅有67件。而这67件中的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博物馆中,与民间收藏市场隔绝开来。不过民间也是有不少的汝窑瓷器在以私人名义流传的,其中也不乏佳品,可以预料其市场一直都是非常好的。
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人间宝藏,需我们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