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市场 >> 砖坯没烘干是怎么回事
隧道窑烧砖用的砖坯靠干燥窑来完成烘干,烘干脱水差的砖坯不但火行速度低,容易爆坯,并且烧出来的砖裂口多、哑音多,这个成为行业的共识。
坯垛中部含水率偏高装进焙烧窑待烧的砖坯残余含水率5%的勉强可以焙烧,对砖品质影响不算很大,不过理想的含水率应该控制在3%以内。但是有的干燥窑因为种种原因烘干效果不良,给窑炉正常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烘干效果的因素有干燥窑设计构造问题或者管理操作的毛病这两种,有个好设备在加上规范的管理操作,则烘干效果就会有保障。一.干燥窑的设计构造①排潮不合理干燥窑的排潮力度不大,整个干燥窑正压段占30%,有的甚至更多,多数的坯车在湿热中焖着,潮湿气体流动的缓慢,这样出干燥窑的砖坯常常含水率偏高。有的干燥窑排潮口少且位置不当,导致潮湿气体在内部回流,或者在少数的排潮口抽出,这样处于这些部位的砖坯在浓浓潮气中度过,脱水相对缓慢,自然影响了整个烘干效果。排潮模式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集中排潮的干燥窑,排潮烟道长度不低于9~12车位,位于干燥窑前部的窑顶上,以顶排潮为主。分散排潮的排潮烟道长度占干燥窑长度的75%左右。无论哪种排潮模式排潮口间距在1.8~2.2米一个。每个排潮口宽度25厘米左右,长度占干燥窑断面的65%~82%左右,位于坯车的中间。②供热供热对砖坯的烘干效果影响巨大,供热口吹出的热风由小到大,给坯体有个渐渐适应的过程。中断面和大断面的干燥窑设计有侧下部和顶部供热,以解决供热不均匀的毛病。有的烘不干的干燥窑供热口位置设计的有问题,太稀或者太密,规格尺寸不妥。太稀的供热口吹出的热风在坯车中有一些盲区,有的坯垛仅经历了数次吹射就出干燥窑了,这样肯定就无法烘干了。
太密的供热口也不好,每个供热口都有热风吹射出来,吹射的长度是有限的,热风压往往吹不到坯车中间,中间的砖坯就会比较湿了。
太密的供热口侧下部窑墙上的供热口尺寸宽度在6~8厘米左右,高度30厘米,每个间隔1.1~1.2米。不过这个间隔尺寸还要考虑的坯垛火道的尺寸,供热口对准火道缝隙比较好,利于热风压吹射到坯垛内部,进行温度均匀的分配。中大断面的干燥窑在供热的中后部还设计有顶部供热口,与侧下部供热交叉供热,烘干效果显著。③干燥窑内部的高度,有种说法提倡干燥窑内部高一点,高出顶层的砖坯35~55厘米,认为潮气先浮到顶部后在排出去,对顺利排潮有利,但是往往顶部过大的空间需要更多的热能填充,还会干扰顶供热的风压,导致坯垛中上部烘不干。④保温,这主要体现在窑墙和窑顶方面,有的干燥窑窑墙砌的单薄,又有漏气现象。有的干燥窑窑顶仅有一层10多厘米厚的水泥板,没有铺设保温层。有的观察口设置的过多,使用中没有盖严实,漏入冷风过多,这些都会影响烘干效果。⑤干燥窑的长度,干燥窑的长度决定了干燥周期的长短,太短的干燥窑坯车在里面呆的时间也短,没来得及烘干就被推出来了。前几年建的干燥窑长度在20个车位居多,使用起来明显的吃力,近几年好多干燥窑的长度在25个车位以上,烘干效果得到了保障。二.管理操作①干燥窑的排潮与供热系统要在没点火前开启,进入窑内部逐个检查了解各系统的运行状态。查看排潮口抽力大小,抽力的走向。检查供热口的吹射力度,看梯度合理性怎么样,供热的梯度是关乎防止裂纹、塌坯的重要环节。到了中后部的供热口看吹射力度情况,侧供热口能否轻松的吹到坯车中间,顶供热能否压到车底。②供热温度,这里说的供热温度指供热风机附近的温度,一般维持在~℃之间。具体多高的温度合适要看各窑的情况,兼顾的裂纹、塌坯以及烘干效果。供热温度要保持在稳定状态,不能长时间不管或者大起大落。干燥窑的温度来源有两处,预热带的烟气和保温带后部余热,不能仅使用预热带的热能而忽略保温带的余热,因为预热带的烟热含有一定的水分,不利于烘干脱水。
添加保温带余热抽口③正负压配比,尽管说排潮力度大点能快速带走潮气,有利于砖坯烘干,但是排潮风机开启大了干燥窑的出坯端窑门就会大量吸入冷风,降低后部多个车位的温度。可以把干燥窑后部调节成微正压状态,窑门的烟气似出非出就可以了。④坯垛码放过密,有的坯垛码放的过密致使中间的砖坯热传递迟缓,加热以后水气由外面密实的砖坯阻隔而排出水分有限,从而导致烘干不透彻。码放过密表现在垛体密,或者火道少、尺寸窄这几个方面。⑤规范的进出坯车,干燥窑拉出一车砖坯,就该在短时间内装入湿坯车,严禁接连拉出或者装入多车的现象出现。进坯端的窑门要尽量缩短每次打开的时间,稳定窑内的压力和温度。往干燥窑装入湿砖坯的时候最好挑选在机房内存放久的,给烘干起点打下基础
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严禁某些砖瓦网络平台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