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浙江考古耀眼明珠助力复原中华历史下

发布时间:2022/12/11 17:13:45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我国现代考古学自年诞生至今已有百年,浙江考古则肇始于年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的发掘,也逾80年。80余年来,几代考古人立足中国传统和浙江现实,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取得重大成就,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重要实证。

自年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今,浙江省共有19个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列全国第四。良渚文化反山大墓和瑶山祭坛遗址入选“七五”期间考古新发现;莫角山遗址入选“八五”期间考古新发现;“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南宋龙泉窑遗址的勘探与发掘”3个项目获“中国20世纪项考古大发现”殊荣;“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在年于上海举办的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获“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近日,浙江省的良渚古城遗址、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上林湖越窑考古、萧山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杭州南宋官窑遗址、南宋临安城遗址7个项目成功入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

一个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点亮了历史,照亮了未来,真实立体地还原了浙江历史发展脉络,展示了浙江考古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和辉煌成就,实证浙江在中华文明之源探寻路上启明星般的重要地位,更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展示,为丰富世界文明史、塑造中华民族历史认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当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年度

杭州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

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清波门东侧。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南宋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主体建筑一处,包括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和夹道等遗迹。

正房、后房和两庑均建在夯土台基之上,台基周围用砖石砌成台壁,地面全部用砖铺成。正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庭院采用条砖墁地,以散水作分隔,呈现出多种花纹组合,并砌有向外排水的暗沟。庭院中布有水池和太湖石垒砌成的假山,水池居于整个庭院的中心,假山设有登山踏道和可以穿越的山洞及条砖墁地的洞内通道。这组建筑构思巧妙、规模宏大,是杭州乃至全国首次发现且保存较好的南宋时期的中国古代南方园林。

遗址的发掘,形象地展现了南宋大型高级园林式住宅建筑的营造、用材和布局的情况,为研究《营造法式》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年度

宁波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

永丰库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西路鼓楼一带,前身为南宋“常平仓”,是元代的衙署仓储区遗址。年至年,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对鼓楼以东地块进行了两期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平方米,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以及砖砌道路、庭院等相互联系、布局比较完整的宋、元、明三代上下叠压的大型仓储遗址,出土了大量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

发现遗迹主要为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建筑基址,相互间存在叠压与打破关系。南宋遗迹主要见有台基、墁道、踏道、散水、排水沟、道路、地坪、水井等;元代遗迹主要有两座大型房基;明清遗迹主要见有房基、排水沟和河道。其中,发现的两座元代大型房基(F1和F2),即为文献记载之元代永丰库的主体建筑基址。遗址共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标本余件,主要为陶瓷器,涵括了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窑口,也有铜器、钱币、建筑构件等。

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库遗址,为研究我国古代仓储类建筑和古代城市格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遗址出土文物,反映了古代宁波在对外交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年度

杭州严官巷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

严官巷御街遗址位于杭州市万松岭隧道东接线严官巷与中山南路交汇处,与南宋太庙近在咫尺,南宋三省六部遗址在其南部。年至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御街遗迹东临中山南路,主体被其所叠压,南北走向,路面由“香糕砖”横向错缝侧砌而成,呈龟背状微隆起状,两幅路面之间用香糕砖一纵一横一纵侧砌作为隔断,包边用较大的长方砖一纵一横侧砌,结构复杂,砌法考究。御街之上叠压南北向道路基础,路基由黄黏土夯筑而成,结构紧实,说明御街遗迹包括上下两层,反映了南宋御街建设的前后两个阶段。御街西侧发现一砖砌的东西向通道,与御街遗迹垂直相交,路面用材、砌筑方法与御街相近,但包边用香糕砖砌成,此通道可能是通往西侧坊巷或官署的道路。

南宋临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封闭式的里坊布局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布局的一座典型城市,本次发掘确定了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对研究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年度

嵊州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年1月发现,同年3月开始发掘,历时3年共发掘余平方米。发现上山文化时期的聚落环壕、房基、灰坑、墓葬等大批遗迹;出土陶器、石器等多件。

遗址文化堆积厚达3米,文化遗存可明确三期。基本陶器群始终是釜、罐、盆、盘、钵,石磨盘、块状磨石、石球、穿孔石器等常见。三期遗存中的卵腹绳纹釜具有鲜明的跨湖桥文化特征,同时蕴示了与河姆渡文化的密切关系。排状建筑外围多有深大壕沟围护,并相互打破叠压,壕沟底部有规整的圆形深坑(储藏坑)。柱坑密集、深大,底部常有块石作基础。遗址发现最为明确的建筑单元为东西3排、南北3个柱坑构成的2开间房屋,面宽5.5米,进深4.8米。另清理上山文化墓葬6座,敞口小平底盆、圈足罐、平底罐、高领壶为常见随葬陶器。

小黄山遗址年代距今年至年左右。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在野外揭示并确立了上山、跨湖桥、河姆渡文化堆积的上下叠压关系,盘活了浙江史前文化的分布格局。夹炭(砂)红衣陶大口盆的大量出土、坚实的地层学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全面系统科学认识“大口盆”文化从而独立命名为“上山文化”提供了学术支撑。

年度

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大观山村,处于一处面积达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的北部,自年至年发现以来,经过了持续大规模的勘探、调查和发掘。

良渚古城遗址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万平方米,可分为宫庙区、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体系。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城墙宽20米至米、高约4米。古城内外河道纵横,构成发达的水路交通体系与临水而居的居住模式。共发现8座水城门和1处陆城门。莫角山位于古城正中心,是一处人工营建的长方形土台,面积近30万平方米。莫角山以西分布着反山、姜家山等王陵和贵族墓地。近年来城内外钟家村等台地也发现大量玉料、玉钻芯、燧石等,可见核心区内分布有大量手工业作坊。

良渚古城外围分布着扁担山—和尚地、卞家山等长条形高地,形成了外城,面积达万平方米。

古城西北部的水利系统由11条水坝组成,是良渚古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围还有瑶山、汇观山等祭坛和贵族墓地。古城核心区之外还分布有数百处良渚文化遗址,构成古城的近郊。另在良渚古城以东约30公里分布着临平遗址群,这是古城的远郊。

年度

余杭玉架山遗址

玉架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目前区划变更为临平区)东湖街道,西距良渚古城20余公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于年10月至年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钻探与考古发掘,历经10余年,揭露出一处由6个具有特定布局结构的环壕组成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其年代贯穿良渚文化全程,见证了良渚文明的兴衰。遗址发掘面积约3.6万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座、灰坑32座、建筑遗迹11处,出土各类文物0余件(组)。

发掘的环壕平面形状均大致为圆角方形,开挖环壕的同时,将环壕内侧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环壕形成后既可起到防护作用,也具有水陆交通和提供生活用水的功能。平面布局上环壕Ⅱ至环壕Ⅵ对环壕Ⅰ形成环抱之势,从相对位置、遗址面积、墓葬等级和数量等方面,都反映了环壕Ⅰ在整个聚落中的重要地位。

玉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中已知墓葬数量最多、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墓地,不同规模的墓葬等级序列严明、空间布局清晰,是分析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的珍贵资料。遗址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基本社会组织单元及其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差异等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视野。

年度

绍兴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禁山窑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北的禁山南麓,地处凤凰山窑址群北部。年5月至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虞博物馆和上虞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揭露出包括龙窑窑炉、灰坑、灰沟等在内的丰富遗迹,并出土大量高质量、高档次的成熟青瓷器和窑具标本。

禁山窑场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窑址位于一处南北向的狭窄山谷中,入口处开阔平坦,是遗迹最丰富的区域,为作坊区;烧成区域位于两侧山坡上,共修建龙窑窑炉3条;窑炉群之间山谷的最深处是废品与窑业废渣的倾倒处。龙窑保存较完整,由火膛、窑床、排烟室三部分组成,在窑床的坡度、长度、装烧的窑具等方面呈现出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表明了从东汉晚期、三国至西晋时期窑业技术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窑业废品堆积丰厚,从地层叠压上明确了东汉晚期、三国、西晋3个时间段的前后发展过程,为认识青瓷在东汉起源后至三国、西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出土产品标本均为成熟青瓷,包括樽、簋、洗、盆、灯、罐等近30种器型,装饰华丽,制作与装烧工艺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年度

余杭良渚古城外围

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自年至年良渚古城发现后,通过近10年的勘探调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年最终确认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涉及范围超过平方公里。

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这些堤坝可分为山前长堤、谷口高坝和平原低坝三类。山前长堤位于良渚古城北侧2公里,北靠天目山脉,全长约5公里。高坝位于西北侧丘陵的谷口位置,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周家畈、秋坞、石坞、蜜蜂弄6条坝体,分为东、西两组,各自封堵一个山谷,形成水库。低坝建于高坝南侧约5.5公里的平原内,由梧桐弄、官山、鲤鱼山、狮子山4条坝体连接平原上的孤丘而成,东端通过山体与塘山长堤相接,共同组成统一的体系。综合分析显示,该系统可能具有调水、防洪、运输、灌溉等诸方面综合功能。

年的发掘显示鲤鱼山和老虎岭皆为内部淤泥、外敷黄土结构,迎水面皆有草裹泥加固。11条坝体中共获得28个C14测年数据,树轮校正值距今年至5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中国水利史通常以年前大禹治水传说为开篇,现存的水利工程遗迹均不早于战国时期。距今年左右的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改写了中国水利史,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年度

慈溪上林湖后司岙

唐五代秘色瓷窑址

后司岙窑址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窑址群内。年10月至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主动性水陆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陆地发掘总面积平方米。揭露出的丰富遗迹包括龙窑窑炉2条、房址2处、储泥池2处、釉料缸4个、挡墙8道、排水沟5条等,并探明了古水坝、古水道等重要水下遗迹;揭露出厚达5米的窑业废品堆积,出土大量青瓷和窑具标本,器类丰富,质量高超,尤以秘色瓷品质最高。此外还出土1件瓷质匣钵,外腹刻有“罗湖师秘色椀”字样,更加证明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上林湖越窑窑址群就是秘色瓷的产地。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该窑场从初唐开始烧造,至北宋中期停烧,延续时间较长,窑场布局和分区明确,为探索唐宋时期越窑窑场布局提供了详实资料;同时该窑址地层中出土若干纪年匣钵,为探索越窑青瓷尤其是秘色瓷的发展历程、工艺技术演变等提供了直接证据。

年度

余姚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脉脚下,临近河姆渡遗址,年发现,面积2万多平方米,距今7年至8年。由于遗址文化堆积埋深为海拔-3米至-8米,并被海相沉积覆盖,发掘前建造了围护发掘区的钢结构基坑。年至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出土30多处食物储藏坑等生活遗迹和保存良好的大量遗物,其中有陶、石、骨、贝、木器和编织物等人工器物多件,以及蚶、螺、牡蛎等海生软体动物贝壳和橡子壳、桃核、炭化米等动植物遗存。

发掘表明,井头山遗址是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首个沿海贝丘遗址,也是已知中国沿海地区埋藏最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年代为距今7年至8年,从分布环境和文化面貌上看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该遗址为探明全新世早中期海洋环境变迁、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也为开展海岸带和大陆架考古指明了方向。目前,井头山遗址第二期发掘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

(本文文字及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年10月1日《中国文化报》

第18-19版刊发国庆特刊

《浙江考古耀眼明珠助力复原中华历史》

↓↓↓↓↓↓↓↓

责编:陈晓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