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为什么做陶瓷时都要放在窑炉中烧一遍

发布时间:2023/5/17 14:45:36   

如今城市中很多年青人和孩子都喜欢去陶吧里“玩泥巴”。不管是在拉坯机上转出一个小碗,还是用手捏出一个小狗,都让人很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感又每每会被另一件事打断,就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这些碗呀、杯子呀、动物呀什么的都只是半成品,不能马上带回家,而是要送进窑炉里烧一遍,之后才算是大功告成。

手工制瓷

为什么做陶瓷时一定要放在窑炉里烧一遍呢?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为了烘干。虽然泥条里有不少水,成型之后的确要干燥,但温度完全不需要那么高,普通的烘箱就绰绰有余。如果节约一点,简单地摆在通风的地方放一段时间,泥坯也干了。哪儿需要搞个那么大的阵仗?再说,泥坯烘干后也还是泥坯,不会直接变成结实、漂亮的陶瓷的。

学过化学的朋友可能会猜想,陶瓷烧过后体积不是会收缩吗?那说明烧陶瓷就是为了在高温下产生某种化学反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的确有很多陶瓷在窑炉中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但是,现在也有不少陶瓷,哪怕在窑炉中烧再长时间也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所以说,化学反应和将粗糙的泥坯变成漂亮的陶瓷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与陶瓷的体积收缩没什么关系。

那么,陶瓷在烧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或者换句话说,将陶瓷放在窑炉中烧,最重要、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

烧陶瓷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将泥坯中的气体赶出去。

原来,刚成型的陶瓷坯体中总是有大量的空气。陶瓷成型的方法有好多种,在陶吧中,大家是直接用手把泥巴捏成一个水杯或者利用转盘转出一个陶碗。而在那些大型的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上,则一般是将原料先做成奶粉一样的细粉,然后放在模具中,用很大的压力把坯体干压出来。不管哪种方法,做出的坯体都不可能十分密实,其中存在大量大大小小相互连通的气孔,这些气孔连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总的体积往往可占整个坯体的一半左右。想想看,这样一个泡沫一般的泥坯,不仅会漏水,而且一碰就碎,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因此,必须这些气孔统统排除掉,把气体全赶出去,让陶瓷变成一个结结实实的“石头”。

那么,为什么在窑炉中烧一遍就能把气体赶出去呢?

原来,陶瓷的原料,比如各种陶土,其实都是由很细小的颗粒组成的。当将坯体放在窑炉中烧到几百度或上千度时,这些颗粒就会慢慢粘连在一起,一些大的颗粒还会将小颗粒“吃掉”,变成更大的颗粒。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颗粒粘连的面积越来越大,粘连得越来越牢,整个陶瓷坯体的体积会慢慢地收缩变小,而原先那些连通的气孔则会不断受到挤压,气体就会不断地被赶了出去。到最后,所有连通的气孔都消失了,陶瓷才由原先的一盘散沙变成一块真正的“石头”。当然,此时的陶瓷中往往还会残余一些气孔或气泡,就象河流干涸后偶尔留下的水潭一样,但这已经无伤大雅了。

不同陶瓷烧好之后,剩下的气孔有很大不同。比如普通陶器中的气孔可能有百分之十几甚至更多,所以看上去还是显得比较粗糙;而瓷器中的气孔就少得多,一般不到百分之十,表面就显得比较细腻;而一些特种陶瓷,比如手机的背板或手表的表带,气孔率会更少,差不多接近于零。这样的陶瓷,稍微抛光一下,就和玉一样光滑润泽了。

瓷瓶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陶瓷,不管是陶器还是瓷器,都往往是光鉴照人,但那不是因为气孔低,而是在表面施了一层玻璃釉的缘故。

看到这儿,一定有朋友会问:“如果用很大的压力去压制泥坯,是不是也可以将气体全赶出去而不用烧了呢?”是的,这个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我们有机会再聊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