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市场 >> 没有它就没有中国陶瓷,揭密旷世精工的诞生
我们本章节是教大家认识“瓷”,瓷器精美,具有收藏价值,一件国宝级的瓷器动辄价值上亿,它们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底蕴,物有价而其精神无价!
部分内容参考至范冬青女士所著《说瓷》,范冬青女士是古陶瓷研究领域著名专家之一。
随着喜爱收藏古董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界也免不了鱼龙混杂。一份可信度较高的权威读物,透露个中玄机,其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越窑,这章接着讲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的商代遗址、西周遗址,里面都出土了商和周的原始瓷器。商、周其实包括好几个朝代,周,包括西周和西周之后的东周。东周里面包括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一个是战国。春秋战国都属于东周,东周跟西周合在一起称周。所以说商、周时期其实一直要包括从商开始到战国。那么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多个地区都出土了商、周的早期青瓷,包括原始瓷和成熟瓷都属于早期的青瓷。
原始瓷越窑成熟瓷但是迄今为止,只有在南方的浙江德清、绍兴,萧山一带发现了商代和周代的古窑址。到现在为止,尽管在北方也出现了商、周的早期青瓷,那么南方也有,而且南方反而比较多。南方不仅仅是浙江,还有湖北的黄陂盘龙城、江西的清江,都有商代的遗址,也出土了商代的原始瓷器。然而发现窑址的只有在南方在浙江,特别是德清、绍兴、萧山地区。所以现在有学者认为,北方出现商周的原始瓷器是南方烧成了产品以后进贡到北方去的。
另外,除了商、周古窑址以外,浙江的上虞地区、慈溪地区在东汉时期烧出了成熟瓷器。总的来说,浙江早期的瓷器统称“浙江青瓷”。浙江青瓷经历了从商、周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那么长的历史时期,经过社会的变革,窑艺的进步,最后在晚唐和五代,以烧造秘色瓷达到顶峰。
浙江烧成了秘色瓷以后,专门作为进贡之用。浙江慈溪的上林湖地区及上虞地区曹娥江流域烧成的青瓷器都叫越窑,因为古代的时候它属于越国,也叫越州。这种以地名来命名窑场的做法始于唐代。越窑在唐代以后声名鹊起,而且它的地位也是众窑之首。这些我们可以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看到他们对越窑的褒奖。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从他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知道唐朝已经烧秘色瓷了。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句中描写了秘色瓷之美。
秘色瓷秘色瓷下图这一件秘色瓷,描写秘色瓷的釉色之美就是指的这种颜色。
说到越窑,不得不提唐代茶圣陆羽。他撰写的著作《茶经·四之器》中写到: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是从饮茶的角度“褒越贬邢”,其实邢窑也是不错的,但是对于喝茶而言,青瓷最好,越瓯是首选。
原始瓷的整个时代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东周、秦、西汉一直到东汉的早期我们先把陶与瓷,就是陶与原始瓷区别一下。
一是胎,陶器胎含铁量一般高于3%,瓷器胎含铁量小于3%。二是釉,陶是不上釉的,原始瓷器开始上釉了。三是烧制温度,陶的烧制温度最低可以到六七百摄氏度,陶里面的唐三彩,虽然它用的原料是瓷土,但也属于陶,它的烧制温度是摄氏度,所以陶器烧制温度比较低,最高大约摄氏度。原始瓷的烧成温度要达到摄氏度。
所以这三个条件就把陶和瓷区别开来了。最早烧成原始瓷是在浙江。原始瓷从商开始一直要到东汉早期,在进化过程中竟然也烧了一千多年,然后才发展为成熟瓷。瓷器在原始瓷阶段,我觉得值得收藏些战国时期德清、上虞的越窑制品。它主要的器型是仿青铜器,有提梁盉,也有仿乐器的,比如甬钟(下图),錞于等。仿青铜器造型上面的S形的花纹是酸印的。我觉得收藏原始瓷,战国时期的东西已经不错了,其他时期的东西没有那个时期的精彩。
下面讲成熟瓷。为什么中国的瓷器是从东汉正式开始的呢?它有几个比较的条件:
一是原始瓷上釉比较薄,成熟瓷器上袖比较厚。二是成熟瓷釉表面比较平整,原始瓷一般来说施釉不匀称。三是成熟瓷器完全掌握了还原烟,它的釉色偏青绿,早期的原始瓷烧的是氧化烟,窑炉中氧分多了以后,釉里的铁分和氧结合在一起生成三氧化二铁,釉色就比较泛黄一点,颜色青中泛黄。
东汉晚期烧成了成熟青瓷,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隋、唐直到中晚唐开始,瓷器就比较好了。烧成很好的秘色瓷之前,瓷器总的来说多动物的造型,比如说鸡首壶(下图)
也有羊首(下图)和鹰首、熊灯、辟邪,还有虎子,谷仓上面也都是动物。很多器物带有盘口,如盘口壶、盘口罐。还有各种烛台、蛙盂。有一种叫“系”的附件,有双系、四系、八系不等。
再来看这些瓷片标本。通过底足、支块、垫条痕迹来区别唐早、中、晚期或者五代。在烧瓷初期,没有匣钵,是把器物一个一个垒起来烧,不是很讲究,属于裸烧。当要烧制秘色瓷的时候,就必须有匣钵屏障明火。
唐代早期的碗,上釉不能上到底,但为了产量,器物里面垫支垫,将第二个碗放上去,依次类推。这样器物里面就会留下支垫痕迹。那么我们应该知道唐代早期的东西,要么平底、实足,是不可能有圈足的。到了唐代中晚期的时候,开始用匣钵。如果这件东西有圈足了,它就是要放在匣钵里面烧制的。所以,唐代晚期是有圈足的,而且支垫落在圈足上,那肯定是唐代的东西。但是如果支垫不是落在圈足上,而圈足仿金银器足一样外翻的,支垫痕一定落在圈足里面,那肯定不是唐代的,可以考虑是属于五代到北宋早期的。唐代还有个叫玉璧底碗(下图),在唐代中晚期十分流行,还有一种叫玉环底(下图),其实就是比玉璧狭窄一点。
唐、宋瓷器如果做成花口器型、瓜棱器型,这就又多了一个规律可以帮助断代(下图)。通常唐代是四分,四个花口;五代是五个花口,五瓣花;北宋是六瓣花口。其中五瓣花口可以往前移到晚唐,往后挪到北宋早期。
那我们来看这件盏托,上面是盏,下面是托,盏是五瓣,托是四卷。再看托的圈足,支垫印痕在圈足端,可以断定它是唐代晚期的。
执壶始于唐代,唐壶的特征是短流且直,把手空间狭窄(由于短颈的缘故)如果壶身起棱,必定四条棱线(下图)。
五代,北宋的执壶则颈部加长,使得把手曲折有致,执手空间宽畅,壶流增长、弯曲(下图)。瓜棱腹器型断代,大致与花口器一致。唐代是四分,四个花口;五代是五个花口,五瓣花;北宋是六瓣花口。其中五瓣花口可以往前移到晚唐,往后挪到北宋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