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一窑古建砖瓦几代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5/18 12:16:06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

行走在高要大地,

总能发现老街古巷、祠堂庭院、

还有精致古朴的门楼牌坊……

在这些青墙黛瓦中,

总有一些细节触动心弦,

总有一帧帧美态定格于

一个屋檐或一个窗花中。

而那一砖一瓦的古建筑构件

就是这些美妙的细节所在!

近日,

记者来到高要区回龙镇,

探访了一位古建砖瓦制作匠人。

他就是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周加铸。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一块砖、一片瓦的淬炼过程,

去发现高要古建之美!

青砖黛瓦间传承百年匠心

在古郡高要,制作砖瓦雕塑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在宋隆河哺育的村落,大大小小的窑炉坐山靠田,在乡村地头随处可见。周加铸的家族从曾祖父开始就在回龙镇从事着砖瓦雕塑烧制的手艺业。

▲周加铸在制作古建筑构件—卷尾。

小时候,周加铸的父亲习惯带上他一起干活,期间手把手传授技艺,耳濡目染让孩童的周加铸对制作古建砖瓦产生了浓厚兴趣。日积月累中,他虚心向行业老师傅请教,慢慢掌握了砖瓦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加铸的技艺愈发精进。从父辈处接棒古建砖瓦制作,再到创立自己的品牌,算下来已有20多个年头。如今,周加铸不但潜心探究适合时代发展的古建筑构件制作技艺,还把祖辈传下来的两条古龙窑维护好,用心守护着这两座古建筑瑰宝。

▲位于高要区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新妇岭下的两条古老龙窑。周加铸摄

在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的新妇岭下,两条古老的砖窑完好无损地躺卧于此。龙窑,因形似卧龙,故此得名。两条龙窑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窑头在下方,窑体向上展开。据介绍,该龙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龙窑,因形似卧龙,故此得名,用砖砌筑于缓坡之上。陈彦成摄

▲烧窑时,龙窑如同一条火龙。周加铸摄

“前面的就是‘龙头’,中间就是‘龙身’,尾部称‘龙尾’,后面高耸的建筑物就是烟囱。在以前,用柴火烧窑时,它满身通红,就像一条火龙,非常壮观!”周加铸边介绍,边拿出当年的照片展示。

▲走近龙窑,土黄的砖块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以上两图程晴摄

走近龙窑,土黄的砖块无不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早已停火的龙窑静静躺卧着,由于久未使用,窑口已长出了几簇野花,弥漫着时光的味道。

▲龙窑内部,窑顶上的砖石由于高温焙烧而变得油润光滑。以上三图程晴摄

▲龙窑内部。陈彦成摄

记者钻进狭窄矮小的窑口,眼前一片漆黑,待适应了龙窑的光线后,却发现里面意想不到的宽敞。窑体内部宽约3.5米,高约2米,窑身很长,足有43米,里面设有好几个间隔,现今仍摆放着不少的缸瓦制品。约半米厚的窑顶上,砖石由于历经长久的高温焙烧,变得油润光滑,已然瓷化。

随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的要求不断提高,

柴火烧制方式已经式微。

虽然焰火熄灭了,

但龙窑承载的感情和回忆之火

永不灭。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加铸。

“我打算重新让它烧起来,烧制高价值产品,既能产出效益,也能传承好古建文化,同时龙窑也会因为使用而变得更坚固。”周加铸坚定地说。

一千多度的烈火高温,半个月的煅烧,再经一周的闷窑。砖瓦烧制之后,还需成千上万刀的打磨、雕琢,方得一砖,但每一件作品却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窑都让人期待。大概这就是龙窑烧制的魅力所在吧!

科技创新中体验古今交融

古建砖瓦制作工艺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也从泥与火的结合走向现代窑炉。工匠靠火眼金睛、全凭经验操作的时光已远去,如今的中式建筑构件上,纯手工的痕迹已经很少。周加铸的工厂也先后历经了从龙窑—土包窑—厢式窑—辊道窑的变迁,古建砖瓦迎来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图片依次为土包窑—厢式窑—辊道窑。周加铸摄

周加铸向记者介绍:“现代窑炉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越来越精确,像这个辊道窑,从装、烘、烧制、降温,走完这多米的传送带,用时16个小时就完成了,因为这些都是仪器控制的,精确度高、产品质量保证,我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上。”

科技释放了生产力。柴火续温、窑工投柴、夜不能眠的烧铸时代已经远去,匠人时常琢磨的就是古今结合了。周加铸对于如何将古老的中式构件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有自己的看法:“非遗技艺要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惊喜才受欢迎、才让人记住。图案、色彩不能一成不变,希望传统的建筑构件能成为了新的流行美学。”

▲探讨、摸索、实践新式样、新模具成为周加铸(左一)的日常。程晴摄

探讨、摸索、实践新式样、新模具成为周加铸的日常。在生动形象的砖雕纹样背后,是工匠用辛劳与汗水换来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可惜,目前已经很少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活化”龙窑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

据了解,现存上百年历史并且依然能使用的龙窑在省内极其稀少,保护龙窑的意义重大,但保护并不仅仅是追忆,而是在“活态”传承上下功夫。“让龙窑‘活’起来。”是周加铸想得最多的。他构思用“沉浸式”的方法传承与发扬古建文化,通过研学等多形式让年轻一代认识古建砖瓦制作,设立展示区,打造传统制作场景,让体验代替宣讲,将非遗等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美丽乡村注入古建元素、古建美感,丰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文化内涵。

▲位于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的龙窑保存完好并有上百年历史,在省内极其稀少。程晴摄

去年11月,德培书记曾实地调研了古建砖瓦制作,对乡村振兴示范带怎么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91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