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元朝有釉里红,大明有宝石红
红色瓷器在历史上早就出现过,可是大多没有质感。颜色固然热烈,但显得有些轻浮。钧窑烧制出了有厚度、深度的红色时,也只见于局部,红得不够纯粹。元代的釉里红的出现,高温铜红才进行了可控的范围。然后登峰造极的还算是永宣时期的官窑宝石红瓷器。
鲜红釉盘,明永乐永宣时期,官窑烧制出了历史上第一件通体呈现红宝石般色泽的瓷器。表面上看,以铜红料进行精细彩绘,比单一的色釉似乎要难得多。前者好比用红色在封面上画上花纹,后者仅仅把封面涂满就行。
鲜红釉盘,明永乐烧制红色瓷器的难处
对于陶瓷的红色制作,最为重要的还是烧制的环节。因为要烧出高温的红釉极其困难,如果通体绘满了花纹,即使烧不出红色来,还可以欣赏画面。而单一的红色釉瓷器如果烧制不出来红,那就一无是处。明初的釉里红器大量烧制,然后许多根本看不出来红的影子,几乎可以叫做釉里黑。
鲜红釉盘,明永乐烧制通体的红色瓷器就不同,某个局部的色泽不佳,就意味着整件作品失败。所以,单一的通体红色瓷器反倒比用红色绘画的釉里红难得多。事实上,元朝就已经成功烧制出釉里红瓷器,但通体红色作品却是在明朝时才达到更为成熟的境界。
氛围的控制
高温红釉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呈现出完美的红色,需要对烧制过程中的温度与氛围精确掌握。所谓氛围,就是对窑内的氧气与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浓度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氧气氛围中烧制,叫做氧化焰;而在一氧化碳环境中烧制,叫还原焰。高温红釉需要在度左右的高温下以还原焰烧成。听起来只是一个化学名词,当下的化学工厂里再容易不过了,但当时的人们哪里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只能全靠经验,经过一遍又一遍的试验来修正精度。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温度的控制
古代又没有温度计之类的测量设备,窑内的温度烧到了多少,完全凭烧窑师父的把控经验。是度还是度,仅用眼睛观察,难度可想一般。当然窑工们随着经验的积累,总会找到一些辅助的办法来达到最好的效果。之外,还有窑内气体浓度问题,应该另多少柴火,应该通多少空气,都是极为精细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影响到最终的成品。
矾红釉梨式执壶,明嘉靖在明代以前,一件瓷器上能烧制上一点点色,都是极为令人高兴的事情,甚至认为是上天头眷顾。能烧制出通体成片均匀的红色,这位烧瓷器师父可能就要封神人了。
瓷器在窑内的位置都有学问
一个窑内虽然可以同时烧制多件瓷器,然而能够烧制上红釉的位置却非常有限。窑炉之内,不同位置的温度与氛围差距很大。窑工们必须先考虑好什么位置适合放什么样的瓷器,不然烧制的成品率会非常低。事实上,窑内的绝大多数位置都不适合放置红釉瓷器,甚至有人把红釉瓷器烧制的位置叫做“寸金地”。
矾红釉梨式执壶,明嘉靖宝石红瓷器的出现意味着永宣官窑瓷器第一次达到烧制难度的高峰。而这个高峰,之后的几百年都再次没有达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