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看巨石如何点石成金浙报记者走进巨石看

发布时间:2023/2/13 22:00:54   
甘露聚糖肽价格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02.html

-01-:16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李回雄陈培华宋彬彬通讯员徐潇卓魏平

年1月11日,《浙江日报》第8版刊发《曾经是用肥皂和电动机换来一台拉丝机的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第一的玻纤企业看巨石如何“点石成金”》一文,全文如下:

有些改变,总显得不可思议。

一块坚硬的磐石,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等数道工艺,从窑炉吐出蚕丝般的玻璃纤维,最细的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

自有资金不足20万元,用肥皂和电动机换来一台拉丝机的一家小作坊,40多年,总资产跃升至亿元以上;

从乡镇一隅出发,企业“掌门人”将创新视为生命,一年创新项目达五六百个,其中不乏车间一线工人领衔;

……

看似矛盾,中国巨石集团却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前不久,它还捧回了有着中国工业“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

获奖不是偶然。年以来,中国巨石高端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以上,其中热塑和风电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4%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34%,全球市场占有率22%,稳居行业第一。

中国巨石从哪里来?它如何赢得现在,又将去往何处?带着一串问号,我们来到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的中国巨石总部,寻求答案。

“年底,我手头验收的创新项目有多个”

一张风力叶片“吹”出创新之风

玻纤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走进中国巨石集团的展厅,产品琳琅满目:手机电路板、智能家居、城市地下管网、汽车零部件……“玻纤很独特,美国6万多种新材料都用到玻纤。”中国巨石销售研发总监张志坚说。

在一组海上风电叶片展品前,张志坚停下了脚步。“全球最长玻纤叶片制造所用的玻纤由我们生产,长达84米。”张志坚解释说,随着叶片长度的增加,叶片的刚度和重量是技术难点。

越是挑战,市场越大。“创新是巨石最大的竞争力,看准了就干。”中国巨石总裁、巨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毓强说,在世界玻纤行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巨石是全球唯一一家向外输出成套技术的企业。

“84米长的叶片是一个什么概念?”张志坚继续给我们科普:风力叶片发电能量与风力叶片扫风面积密切相关,以84米为半径,其扫风面积超过平方米,足足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

“经过数万次实验,从数千个配方中选出来。”张志坚说,最初研发风电用纱产品时,存在纱线易滑落等问题,为此公司成立了攻关小组,调配出一款浸润剂配方,满足客户需求。

我们跟着张志坚走进研发中心,创意正不断从这个“最强大脑”涌出。“年研发投入2.53亿元,企业不惜血本追求创新。”博士毕业的张志坚对此很是坚持,从载重卡车外壳到游艇引擎,从高压线路绝缘瓷瓶到风力发电叶片……10多支科研攻关小组研发的玻纤新品种被不断应用于新领域。年新增专利申请91个,授权46个,累计获得专利授权个,其中发明专利个。

品质是最好的市场通行证。LM、SGRE、Vestas、TPI等全球制造风力叶片的巨头,纷纷采购巨石玻纤;国内的中复连众、中材科技等风电大客户,也向巨石下单。

交谈中,中国巨石员工提到最多的就是“创新”两字。“年底,我手头验收的创新项目有多个。”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海兴说。我们翻看材料发现,除一些重大项目由科研人员攻关之外,很多项目由一线员工组团承担。

“创新不一定非要在实验室,车间里一样可以。”公司年从国外引进一款模拟窑炉熔化建模软件后,赵仙良作为高熔化率窑炉设计项目团队成员之一,与5名成员组成项目攻关小组,攻克了窑炉高融化率的目标,一举降低成本0万元。

以创新论英雄。从1年起,巨石实行竞争上岗,一批肯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被选拔到重要岗位。此外,还设立了管理职务、技术职务两套晋升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

对于创新拿出“真金白银”。比如对技术创新,给予3万元至万元不等的奖励。年仅奖励员工创新的资金就有0多万元。近年来,巨石每年申报的内部项目达到项以上,由创新带动的效益4亿元以上。

巨石正成长为一个“巨人”:全世界超过10万吨级的池窑拉丝生产线技术,中国巨石独有;自9年E6玻纤问世,这是第一个取得国际专利授权的、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玻璃纤维配方,如今产品已迭代到E8;年,巨石建成了全球唯一、规模最大的第一条15万吨智能生产线。

“把生产决策交给机器和系统”

一座制造基地“解码”智能生产

如果要了解世界玻纤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绕不过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

走进偌大的车间,几乎不见工人穿梭其中,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机器人。

玻纤制造是流程性工艺,含原料进料、配合料制备、窑炉投料等上百个工序,在这座智能工厂里,每一道工序都藏着大学问。生产线上不断“吐”出玻纤成品,一旁的机器人自动完成包装、贴标、质量检测。下一道工序时,等候已久的机器人伸出手,把产品搬下来,然后送到仓储物流的输送跑道上。

透过玻璃窗,可见一筒筒装好的玻纤产品在一条滚动的输送跑道上往前移动,不一会儿就被整齐地码放到仓储室的架子上。

“这输送带突然坏了怎么办?”

面对我们“业余”的担心,智能制造基地生产线负责人顾建定很淡定:“坏不了。”他的手指向输送跑道下方,只见下面有一台台机器,他说,“这些是链式机,总共有多台,每台装有4个传感器,一旦发现有故障,工人当场就可以维修替换。”

如此精密的生产线,如何控制?顾建定带我们走进智能控制中心,这里犹如智能工厂的大脑。迎面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实时滚动各种数据。哪一台设备有“生病”的前兆,大屏立即闪灯报警,对应操作工就会收到指令,提前维修。

抢修在前,做起来可不容易。中国巨石在建这座智能工厂时,采集分析了几十年来每道工艺的数据,并集纳智能控制中心的软件系统,以此设定每台设备运行的最优状态数值。因为智能工厂的每台机器都装有传感器,一旦机器运行中数值波动幅度超过设定值,就可及时诊断。

在智能控制中心,我们见到了窑炉熔化工徐锋,他伏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实时掌握生产线运行情况。原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窑炉转。玻纤熔化对窑炉温度要求特别高,一般要确保在1度左右。为确保恒定温度,公司安排了2名工人专门负责,一旦窑炉温度低了,立即进行加热,一天下来,要跑多次。

有了智慧大脑,徐锋轻松多了。“现在窑炉温度设定好了,低了高了,指挥系统会自动下发指令,四周的16把枪就会根据指令行事。”徐锋说。智能化带来的不仅是轻松。运行半年来,六分厂的开机率保持在98%以上,不良品率降低了15%,作业效率提升20%,能源消耗降低20%,产品成本降低30%。

“看不见的更精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于亚东深有体会,他说,大数据采集后,对标世界最先进技术,对每条生产线进行最优化生产,工序之间协同度更高。

在张毓强看来,今后智能工厂最终做到智能下订单。“从以前人监管出来的质量,变为机器自我控制出来的质量。”张毓强说。

“敢到玻纤技术最先进地区‘亮剑’”

一张世界地图记录“走出去”步伐

这是一个完美的圆圈。

在中国巨石的一楼展厅,张毓强把目光投向一张世界地图。在这张图上,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清晰地呈现在上面。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深感‘以国内资源供应国外市场’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眼下只有走出去,将国外的人才、土地、能源等资源为‘我’所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张毓强右手先指向美国,年,玻纤从这里诞生并开始商品化生产。接着,又指向中国桐乡、中国九江、南非、埃及、欧洲等,最后又落定在美国这个点上,一圈下来,一张巨大的全球生产营销网络清晰明了。

目前,中国巨石设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

“敢到玻纤技术最先进地区‘亮剑’,就是我们走出去的勇气。”张毓强底气十足,早年巨石产品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客户问“为什么要买中国巨石的产品”,如今悄然变成“为什么不买中国巨石的产品”。

一字之差,既反映出中国巨石耕耘美国市场的艰辛,又表明目前中国巨石品牌已经在美国生根发芽。“这让我们感到,去美国投资办厂,是时候了。”

一路走来,磨难万千。

“我们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始于年,最初只是迫于无奈,简单的让产品走出去。”张毓强说。

把中国巨石逼上梁山的,是年欧盟委员会的一纸终裁:对中国进口的玻璃纤维粗纱、短切纱产品征收24.8%的惩罚性关税。

欧洲是全球最大的玻纤市场之一,中国巨石不想就此放弃。中国巨石副总裁曹国荣是埃及项目的“开路先锋”。年底,巨石落子埃及,走出国门拓荒,困难接踵而至,审批难是最大的问题。作为战略能源,电力需求要埃及国家工业发展局审批,中国巨石当时的需求是15兆瓦电,埃及方面却只给8兆瓦。曹国荣每天带着一名翻译和一位同事,到工业发展局蹲守,跑了整整两个月,最终还是批不下来。

万般无奈之下,曹国荣给总理府写信。总理接见了他们。最终批准了12兆瓦的电,虽然达不到15兆瓦要求,但巨石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节电来解决缺口。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张志坚说,他们在海外广设公司,就是要直面客户需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研发,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更大提升。西班牙一家游艇公司使用巨石产品后发现,游艇壳体的外观色泽不匀、强度降低。巨石西班牙公司立即派专家调查,发现是当地气候容易引发静电,影响了玻纤使用功能所致。中国巨石马上研制了具备抗静电功能的玻纤产品。

更大的发展正迎面而来。未来5年,中国巨石将实现产销全球化,在“三地五洲”建厂,即除了在国内的3个大型生产基地外,要在全球五大洲都建立巨石的生产基地。

“创业以来,你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我们问道。

“当时觉得最满意的事,回头来看总是留有遗憾。”张毓强说,一定要说满意的话,他在一个小产业上做了一篇大文章,在一个小地方办了一家大企业。

千锤百炼精彩蜕变

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

在我17岁那年,从江西背回一台拉丝机,用陶土拉丝工艺开始生产玻璃纤维起,到如今中国巨石成为世界第一的玻纤企业,这是40多年前我从未想过也不敢想的事情。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年亚洲金融风暴、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差点被美国竞争对手收购,业绩断崖式下跌,哪一次坚持不住,都不会有今天。

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小作坊做成世界第一,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密不可分,更关键的还是我们矢志创新的意志。我们在年就提出全员创新的方针,通过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调整,一步步攻克技术难题,破解发展难题。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话语权。30年以前,我们以千方百计引进国外技术方案为荣;30年以后,我们可以把自主研发的成套技术向国外输出。

一块坚硬的磐石经过千锤百炼,最终蜕变成坚韧的玻纤,这种“点石成金”的魔术效果在我们这里不断演绎新精彩。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巨石,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时不有、创新人人可及、创新人人可享。下一步,我希望把整个公司的改革推向纵深,以更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让我们的制造业得到更多雨露甘霖的滋润,最终实现“制造智能化、产销全球化、管控精准化、发展和谐化”的战略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3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