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耀州窑宋代窑炉结构及烧成工艺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它创烧于唐,经五代、北宋达到鼎盛,金元续烧,黄堡中心窑场元末明初停烧后,距东15公里的陈炉窑场从金代一直烧到民国,至今炉火不息。耀州瓷曾以其独特的风格,被选为朝廷贡品,并远销日本、朝鲜、坦桑尼亚、阿曼等地,由于耀州窑青瓷的突出成就,全国诸多窑口纷纷仿制,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耀州窑系”,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齐名,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耀州窑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其烧成窑炉及烧成工艺密不可分。
1耀州窑宋代窑炉结构
耀州窑的窑炉发展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大约到了秦汉时期才出现了平面呈马蹄形的陶窑,唐代窑炉由烟囱、窑床、火膛几部分组成,火膛设在窑床内窑床同窑门之间,以木材为燃料。五代窑炉结构同唐代相似仍以木材为燃料,但窑床较高,与火膛落差大,利于还原焰烧成操作,以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到了宋代,其结构日趋完善,窑炉结构基本定型,其因窑墙外形酷似马蹄形,故被称为马蹄窑。
马蹄窑由窑门、燃烧室、窑床、烟囱等部分组成。窑门宽约80厘米,高1.8米左右,呈拱形,供装出窑时陶工们出入,烧成时则用耐火砖封堵窑门仅留一投煤口和观火孔。燃烧室呈半月形,位于窑室前端,燃烧室底部为耐火砖砌筑成的网状炉栅,炉栅底部为落灰坑,落灰坑呈长方形兼有通风,掏灰的功能,同通风道相连,通风道置于窑前的地下,两头粗中间细,呈缓坡形。窑床为长方形,高于燃烧室40厘米左右,窑床同燃烧室之间,砌有挡火墙。窑顶呈圆拱形,窑墙平面为马蹄形,窑顶之后的窑墙上,对称竖立着两座烟囱,平面呈方形,每个烟囱同窑床相连的一面墙底,分布有吸烟孔,。窑炉进行烧成时,火焰自燃烧室喷出上升至窑顶,再经过匣钵之间的空隙流向窑底,最后从后墙下部的烟道进入烟囱,排放到空中。
由于煤的火焰较短,且马蹄窑为自然通风,同时,为了适应烧还原焰,故马蹄窑的容积不宜过大。窑体自身较宽,但不宜过长。炉栅较宽深,这样有助于进风助燃,马蹄窑的火焰走向为半倒焰式,故窑室的前后、左右、上下温差较大,最大可达50—℃,这也是它的弱点。耀州窑的马蹄窑内墙全部采用耐高温耐火砖砌筑,外墙则多用废石料、砖及旧匣钵,造价成本较低。一座坚固耐用的窑炉,从它的设计结构、材料利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窑炉建筑工匠的智慧和技巧。在窑炉的砌筑上,除考虑了窑体承受的压力、窑内高温气流的流动等因素外,还兼顾了外形优美。耀州窑的马蹄窑不但坚固耐用,使用周期长以及便于维修,同时又适合北方的燃料及气候特色,因此,马蹄窑成为耀州窑最为普遍的实用窑炉。
2马蹄窑烧成技术
马蹄窑的烧制中,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火焰温度、窑内气氛及不同的升温曲线,这里主要叙述用马蹄窑烧成刻花青瓷的方法,主要分为点火、添煤烧火、冷却、测温四部分。
2.1点火。
点火前先在炉栅中部铺放一堆柴,柴中加放一些易燃的麦秆之类,然后在柴上铺放煤块,煤块不宜过多过大以压住柴为宜。然后封堵窑门,在窑门中央留25厘米见方的投煤烧火口,窑门上方留一个8厘米左右的观火孔。其余部分用麦秆瓷泥密封严实,以防冷风进入。点火时,窑工下到落灰坑,透过炉栅,把麦秆引燃,麦秆燃烧着后,依次将柴和煤引燃,煤燃着以后,需要在上面撒些煤粉,驱使火焰向四周引燃。点火后打开马蹄窑天窗,以利于窑内湿气的排除。
2.2、投煤烧火方法。
耀州窑的马蹄窑使用煤作燃料。在烧制过程中,每次打开及关闭投煤口,以及添煤的动作都要稳、准、快,并且煤粉要撒均匀。马蹄窑添煤的原则是第一天量小,时间间隔短,每次要求火净加煤,充分保持窑内呈氧化气氛。第二天开始烧还原焰,用闸板封堵一部分烟囱,减少进风量。此阶段每次加煤量略大,每次间隔时间减少,待观火孔火焰变短时就要加煤。目的是使窑内保持还原气氛,使坯体的还原反应充分进行。在这个阶段,同时要保持窑内温度各处均衡,低温区温度升起,高温区温度停滞,当从看火孔看到窑内后墙,匣钵之间空隙,及“药剂”、“老线”都清清楚楚之时,说明窑内温度已均衡。这时就可以改烧大火,使窑内温度均匀上升。烧到第四天早晨,就基本可以达到烧成温度,窑内烧成温度为度左右。马蹄窑烧煤全部使用拌湿的烟煤,煤中不能有大的煤块,烧窑时窑工要向煤堆上不断洒水、拌匀,湿煤烧窑不但省煤,而且还能缩短烧成时间,还可烧出质量好、色泽好的产品。
2.3冷却阶段:
在确定窑内产品达到温度以后,窑工立即将窑门打开,要在窑温最高、窑内即红又亮时打开窑门冷却,而不能拖延到窑温下降,窑内发暗时打开。此时若打开窑门,窑内产品易出现裂纹,俗称“风惊”。窑工有一句行话,叫“打红不打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2.4烧窑测温方法:
在窑炉烧成过程中通过观察“火照”、“药剂”、“老线”的熔融情况,来确定窑内温度,结合“柱”表面釉熔情况及肉眼观察,来确定停火的最佳时间。药剂:采用黑药土原料制成,粗1CM、高6CM左右,放置在窑床正中,每行匣钵之间夹放笼片,“药剂”插到笼片上的泥团中,当每行匣钵之间的“药剂”逐渐烧倒时,表明窑火已基本达到烧成温度。老线:用黑药土制成,呈月牙状,放于靠近窑墙的正中窑床上,当老线熔时,)表明整窑已达到烧成温度。拉柱:将涂有釉料的柱形坯通过窑顶上的“柱窝”放在窑内,到一定时候,用铁勾拉出窑外,观察釉熔情况,确定烧成温度。火照:用已上釉的碗坯碎片,中间钻一圆孔,使用时将其装于窑内靠近看火孔的部位,在烧窑的过程中,窑工根据需要从窑内挑出的火照状况,判断气氛转变和止火温度。肉眼观察:有经验的窑工仅凭肉眼观窑火的颜色变化,也可以确定烧成温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铜川地区的马蹄窑逐渐被液化石油气梭式窑所代替,马蹄窑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马蹄窑作为古代的烧制设备,它在窑炉设计、砌筑及装烧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及技术,从而使耀州瓷具备了烧结程度高,光泽度好,致密度强,坚固耐用的优点,为耀州窑制瓷历史的辉煌成就和特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蹄窑在当时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窑炉及烧造工艺,推动陶瓷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