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燕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天下第一瓷器的
宋代是我国窑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窑址遍布全国各地,最为著名的五大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然而,也许是老天刁难,我们至今对这五大名窑不甚了解,除定窑、钧窑外,汝、官、哥窑依然迷雾重重,扑朔迷离,学术界为之争论不已,也吸引着更多的学者加入进来,其中滋味,只有研究者方能体会得到。
定密容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年,叶趾先生发表了《古今中外陶统汇编》,定密客址的确切位置始为人们所知。年代,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多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采集瓷片标本37万多片,为科学系统地研究定窑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的记载,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创烧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根据发掘材料,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
覆烧法是定等窑工的大创举,窑工采用“垫组合式”匣钵,除最上一层垫圈匣钵相当于单件厘钵高度,其下每层因为器物覆烧,每层垫圈高度仅有单件匣钵的1/5,每增加一层垫圈覆盖一器,层层套叠至顶。如果窑室高1米,按传统仰烧法,每柱可以烧20件器物,采用覆烧法后,每柱可烧9%件器物。这样的装烧方法充分利用了窑炉的空间,大大提高了产量,也降低了成本,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定窑产品繁多,唐代器型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罐、瓶、碟、盂盒、枕、灯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釉层较薄,釉面光润。
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别花及浮雕等多种手法,纹饰有花卉走兽、飞禽、水波、等,以花卉最为常见,包括牡丹、莲花、菊花等,飞禽有凤凰、孔、鸳、芦雁、野鸭等。此外,还有云龙纹、狮球纹等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断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模与脱模技术。“芒口器”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许多瓷器上刻有底款,如“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天水郡”、“易定”“会稽”、“德寿”、“聚秀”、“慈福”、“奉华”、“华苑”、“禁苑”等定窑除烧白瓷以外,还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其中以釉或酱釉加金彩花纹者尤为名定窑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宋会要辑稿》和《宋两朝贡奉录》皆有“金崂、银崂定器”作为“贡瓷的记载。定窑早就为人们所重视,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就将定瓷列为“天下第一”,各地也纷纷仿制定窑产品。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实物看,山西的霍州窑、平定窑、盂县窑、介休窑,山东的博山窑,安徽的萧县窑、宿州窑、宣州窑、泗州窑,江西的临川窑、南丰窑、吉州窑,四川彭县窑等均有仿制定窑的产品。南宋周辉《清波杂志》就有这样的记载:“辉出疆时,见燕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定也”。后世的仿造之风更盛,民间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说法。
“土定”一名最早见于清前期《南窑笔记》一书,是北方瓷窑仿定白意的一种名称。“新定”见于明曹昭的《格古要论》,称元代名匠彭均宝烧于霍州,制品胎海质细,浄白尚素,仿北宋定窑,故称为“新定窑”又称“彭”。“北定”一说是北宋定密生产的瓷器;一说是宋室南迁后人统治下所烧的定瓷器。“南定”则与“北定”对应,一指南末定窑生产的瓷器;一指宋室南迁后景德镇、吉州窑仿烧定窑的瓷器。“粉定”通是指景德镇仿烧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