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浙江考古奥斯卡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

发布时间:2023/9/21 17:07:56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12月25日-12月26日,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将在杭州举行。

这场浙江考古奥斯卡,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协办,钱江晚报支持。

今年,我们的pk主场就设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但是,由于疫情,宁波、温州的考古领队和亲友团这次都没法来杭州,但现场,也可以放在云上。

杭州、宁波、温州三地联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腾讯会议将全程直播两天的终极PK,最终榜单,将在12月26日上午11点现场揭晓。

浙江考古发现的年度PK,最终结果并不硬性设置“几大”,以每年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价值的重要性来评判。今年入围的项目一共有22个。究竟发现了什么,又有哪些历史空白被填补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将分3期(按年代顺序),亮出22位候选者的秘密武器,也为大家划个重点。今天推出第三集。

第一集回顾: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vol.1

第二集回顾: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入围vol.2

去年,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首次设置了大众投票,作为赛前热身,今年,这个围观项目继续。本周四,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将开通公众投票,为你喜欢的考古项目投票。

16、温州鹿城康宁小区子城墙基及护城河遗迹

发掘单位: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温州博物馆

项目负责:梁岩华

项目汇报:陈蓬蓬

为配合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康宁小区地块的改建工作,探明该地块地下子城遗迹保存状况,年10下旬至12月中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博物馆联合对康宁小区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了温州子城西城墙、护城河两侧驳岸及各时期建筑遗迹,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

康宁小区地块鸟瞰图

TG1遗迹分布示意图

该地块位于子城西南角,一直为官署重地。据地方史料,明代为布政分司官署所在,至迟在清晚期,官署迁离,这里成为酱园。民居侵占约在民国时期。

本次考古勘探共布设有东西向探沟2条、揭露面积.5平方米,揭露的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夯土城墙由夯土墙体及两侧包砖(石)墙构成,墙基厚度约9.1米。夯土以青泥与黄泥相间夯筑,外包墙保存较差,部分墙段的包墙已不存。迹象显示早期的包墙使用青砖,后期维修时多以块石包砌。

TG1内北壁地层(由南向北拍摄)

TG1子城城墙(由西向东拍摄)

子城墙夯土层

内宋代夯土包墙(由西向东拍摄)

另外,在北探沟发现了穿过废弃城墙的排水沟。子城内还发现了官署遗址,距离子城墙约7米。子城护城河为温州首次揭露,河道宽27-35米,两侧皆有石砌驳岸。

TG1内明清时期水井(由东向西拍摄)

TG1内子城护城河驳岸(由西向东拍摄)

据文献记载,温州外城(永嘉郡城)始建于东晋太宁元年(年);温州子城始建于后梁开平元年(年),为钱氏所筑。康宁小区子城墙厚度及包砖墙体与年谯楼遗址发现者一致,青泥黄泥层层相间的夯土结构则与年发现的外城北城门(即朔门)遗址一致,其始建年代皆为五代时期。《读史方舆纪要》之《浙江六》“永嘉城”条:“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该史料记载再次得到确证。

TG2内“官”铭城砖

康宁小区子城墙基及护城河遗迹是继朔门遗址、子城谯楼遗址之后的又一城市考古重要新发现。不同于谯楼(子城正大门)和朔门(外城首要大门)的地标建筑角色,该地块偏处于子城西南隅,该段城址呈现出子城最普通、真实的面貌,大大丰富了温州城市考古的内涵,同时,通过考古手段再次印证了“钱氏增筑内外城”史料的真实性。

康宁小区勘探成果对于研究温州古城“回”字形结构布局、子城的建筑方式及其演变历程具有重要价值,为我国城市考古和南方城池史研究积累了珍贵资料。

17、净慈寺遗址

发掘单位: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孙媛

项目汇报:孙媛

净慈寺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遗产构成要素。

为落实国家文物局对净慈寺改复建工程设计方案先考古的审查意见,杭州市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年4月起,正式对杭州净慈寺改复建工程地块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净慈寺的西南部,东临净慈寺观音殿和演法堂,分上下两级平台,发掘面积达平方米。

遗址地理位置

发掘区航拍图(南-北)

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为四层,年代从五代时期至明清时期。发掘清理出台基、磉墩、柱础、天井、水井以及排水沟等各种遗迹。出土陶瓷器、建筑构件等标本余件。

吉州窑绿釉蕉叶纹瓷枕

龙泉窑卧足小碗

套兽

越窑净瓶

最为重要的是在四层下发现的一组建筑遗迹,遗迹规模宏大,结构清晰,保存状况较好。改组遗迹主要由八边形夯土台基、天井、连廊、踏步、散水、排水沟等组成。天井整体呈长方形,南北距离约32米,东西距离约24米。天井内设散水和排水沟。

散水及排水沟局部(东南-西北)

天井西侧有宽约4米的廊式建筑,东侧情况不明。八边形夯土台基位于天井的中心,台基的边长是7.5米,将天井分割成四个面积相等的区域。台基南侧有连廊,北侧设踏步。

天井内的铺地

本次发掘对了解净慈寺不同时期的主要建筑的特点、营造手法、规模和形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对研究古代寺庙建筑和五山十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18、杭州富阳新登古城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李坤

汇报:周德奖

新登古城位于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为配合古城有机更新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年对新登古城南门、西门和东门、小东门及北门等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并对局部位置进行解剖,取得重要成果。

新登古城鸟瞰和发掘点位置图

于南门处发现相互叠压的唐代城门城墙,宋代城墙、道路、排水系统,明清城门城墙、城外道路等遗迹。

南门遗址(北向南)

唐代城门由东西两侧城台和中部门道组成,总长18.86米,门道宽2.98米,南北进深残4.1米。城台整体依照地势修建,西、北侧高,东、南侧低,城台内部填充夯土,外侧用3-4层条砖包边。城墙砖正面多有凹窝,砖面还见有“上”、“大”、“唐”等字。

南门遗址唐代城门(北向南)

南门遗址采集“官砖”铭文城墙砖

南门遗址唐代城墙“唐”字砖

宋代在唐代城墙基础上进行补修,城墙较不规整,发现两处宋代道路。明清城门由条石和夯土组成,总宽11.3米,门道宽2.8米,进深8.2米。城门外还发现石子路和马道遗迹。

南门遗址宋代城墙(东南向西北)

于西门处发现相互叠压的唐、宋和明清时期城墙遗迹。其中唐代城门门道宽2米,之上叠压宋代城墙,二者在方向、包砖、砌筑方法、粘合材料和夯土情况等方面都有较大区别,宋代城墙乃利用原唐代城墙基础进行重新修建。

西门遗址唐宋城台叠压(西南向东北)

于东门和小东门处发掘出明清城台和城墙遗迹。东门明清城台修建方式与南门基本相同,门道宽2.72-2.92、进深8.7米,城墙底部通过排插木柱方式来加固基础。

东门遗址明清城门(东向西)

通过对城墙进行解剖,基本了解明清时期城墙由外到内由三部分组成,最外侧为条石包边层,中间为土石混砌层,内侧为生土和夯土层。通过对城河的局部解剖,发现城河一侧的驳岸和两排用以加固驳岸的木桩遗迹,两排木桩的间距为4.5米。

小东门遗址明清城墙排插木柱柱洞

据文献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钱镠命东安都都将杜稜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北宋天禧五年筑新城。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侵浙,重筑城墙,周六百余丈。

万历《新城县志》城池图

新登古城发现的唐、宋和明清时期遗迹结构清晰,叠压关系明显,保存情况较好。发掘的成果印证了新登古城的历史真实性和传承性,证实了古城围山建城、单面城墙的独特性,为古城的修复、展示以及后期的申遗保护等工作奠定重要基础。为研究唐代以来城墙城门的结构和营造技术提供重要材料。

19、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谢西营

项目汇报:汤妮

竹家岭窑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青瓷村与廿四都村交界地区,是沙埠青瓷窑址群内最具代表性窑址点之一。年,对竹家岭窑址拟定发掘区域共布设探方12个,总发掘面积为平方米。其中TN01W01—TN04W01、TS01W01、TS02W02共6个探方处于龙窑窑炉区域,TS04E01、TS04E02、TS05E02、TS05E01、TS05E03、TS06E03共6个探方处于作坊区域。

龙窑和作坊区

在年度发掘区龙窑窑炉(Y1)西侧,新发掘揭露出一条龙窑,编号为Y2。该窑炉全长约52.4米,南北走向,保存状况较好,开凿于基岩内,现存窑前工作室、火膛、窑床、窑门、排烟室等,该窑炉为双侧开窑门,一共9个窑门,前部开在西侧共5个窑门,后部开在东侧共4个窑门。其使用年代应早于Y1,应该是竹家岭窑址早期阶段的龙窑窑炉。在以往浙江地区瓷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年代不同的龙窑窑炉多集中于同一位置,采用不断修整、层层叠压的方式进行连续使用。而竹家岭龙窑窑炉出现的这类平行分布、早晚移位的方式,突破了以往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窑址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Y2

作坊区

其地层堆积较丰富,深度达3米左右。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时代主要涵盖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瓷片可辨器形有碗(含敞口碗、侈口碗、直口碗、花口碗等)、盘(敞口盘、侈口盘等)、执壶、盏、枕、多管器、盒(及盒盖)、熏炉等。纹样丰富,类型有凤凰纹、缠枝花卉纹、摩羯纹、鱼纹等;刻划方式多样,有粗刻划花、细线划花、镂空等。

瓷枕

花插

碗(缠枝花卉纹)

碗(凤凰纹)

熏炉

在窑炉的南部区域发现了窑址作坊遗迹,在较小范围内发现有辘轳坑、匣钵挡墙、水塘、早期工作地面等遗迹。辘轳坑呈圆形,由几块平整石块围合成圈,直径为1.86米,在辘轳坑北部揭露出两条不规则直线形东西走向匣钵墙。在探方内的生土层上有一层瓷土,地面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匣钵,为作坊区的早期工作地面。

轱辘坑

20、宁波奉化汤果岙遗址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厦门大学

项目负责:林国聪

项目汇报:刘翀

汤果岙窑址与古墓群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江口镇胡家村汤果岙小山丘上。年7月,在奉化区殡葬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地块的考古勘探中发现。8月至11月,抢救发掘了平方米,清理出2座龙窑(编号Y1、Y2)和同期的4个灰坑(编号H2—H5),出土了缸、盆、罐、炉等陶片和花瓣口圆柱形垫柱、山字形垫具等窑具共计件。此外,还揭露了1座马蹄窑和7座六朝墓葬和1个晚期灰坑,均残损严重。

遗址位置示意图

Y1和Y2分别位于小山丘的南坡和东北坡,两者的窑炉结构、窑具和产品特征基本一致,应属同期遗存。其中,Y2结构保存较为清晰,出土遗物较少;Y1出土遗物较多,但结构破坏严重。

Y1窑床中段窑具分布

Y2,方向56°,窑床上段坡度19°,中下段坡度17°,残高0.04—0.7米。因火膛改造,窑炉分为两期,一期窑长67.9米,二期窑长58.9米。残存操作间、一期和二期火膛、排水管道、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孔、烟室等结构。窑门左右错位对开7个。窑壁所用青砖均为就近收集的六朝墓砖,极为罕见。

Y2航拍及结构示意图

一期火膛烧结面之下的排水管道在我国龙窑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排水管道平面近“Y”字形,自窑床与火膛结合部左右两侧的出水点起,各有一条管道向下穿过火膛,汇合于操作间中部,延伸至山坡下。修筑时先开挖明沟,再以烧窑所用的圆柱形垫柱和筒瓦套接形成管道,管道上铺盖小石块和窑具残片,最后用土填平沟口。推测Y2初建时为解决窑内出水问题而修筑排水管道,然未能根治,后摈弃一期操作间和火膛,缩短窑炉修造二期火膛。Y2砖砌窑壁所遗窑汗不甚明显,表明窑炉使用时间较短,应与窑内出水、窑床坡度过大等问题有一定关联。

排水暗道与一期火膛地层关系(东北向西南)

排水暗道起点处筒瓦套接细节(西南向东北)

Y1和Y2出土的缸、盆、罐等陶片与宁波镇海吕岙遗址②b层下灰坑(元代至明初)中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基本一致,结合地层关系及包合物情况,其年代大致为南宋至元明时期,更准确的年代有待参考测年数据结果。

汤果岙窑址独特的窑炉结构以及为解决窑内出水问题的生动改造过程,是弥足珍贵的窑址考古新材料。

窑壁所用六朝铭文墓砖

主要出土遗物

21、临安天目窑遗址——谢家一号窑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唐俊杰

项目汇报:费雪

天目窑遗址群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和天目山镇,已发现遗址点30余处,主要分布于天目溪上游的东关溪北岸和丰陵溪南岸,总分布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天目窑是浙西地区宋元时期的重要瓷窑址之一。

谢家一号窑位置图

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目窑遗址群西区的谢家一号窑进行了发掘。谢家一号窑窑床凿山而建,窑床东西两侧皆为产品废弃堆积。窑炉结构为分室龙窑,窑炉分为南北两段,后半部分整体向东偏转,已揭露窑室9间,每间窑室由隔墙间隔,窑室面积由南向北逐间扩大。窑顶表面抹有5—7厘米厚的耐火泥用于保温。

谢家一号窑航拍图

出土遗物以青瓷为主,黑釉瓷次之,青白瓷及酱釉瓷数量较少。整体器类有碗、盏、盒、盘、碟、杯、灯盏、罐、盆、壶、器盖等日用器,另外有少量文房用具及花盆、炉等陈设用瓷。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点彩及贴塑。装烧方法主要为明火叠烧,部分器物为对口烧。

八思巴铭文青釉碗

黑釉盏

酱釉双鱼纹盒盖

青白釉三足炉

青瓷灯盏

青釉杯

青釉点褐彩器盖

据目前发掘情况,谢家一号窑相较于年发掘的敖干二号窑,生产规模相对更大、烧造时间更长、产品类型更为多样。从窑炉结构和出土遗物来看,谢家一号窑仍然为一处元代瓷窑遗存。

天目窑遗址群的发现,丰富了浙江乃至全国宋元时期古窑址的文化内涵。对窑址群的调查与发掘为了解天目山地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同时期浙西与周边地区制瓷业的交流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天目窑整体窑业面貌的揭露为国内外其他类型遗址出土瓷器的产地识别提供了更浩广的资料库,进而为研究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拓宽了思路。此外对天目窑黑釉瓷生产状况的把握也有益于研究天目山地区宋元时期茶禅文化的发展。

22、杭州临平牛角村古海塘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领队:杨金东

项目负责:周学斌

项目汇报:周学斌

牛角村古海塘遗址位于临平区乔司街道东湖高架路与杭海路(外翁线)交叉口东南侧,乔下线以西,距今钱塘江北岸约5.5公里。通过初步的考古调查、勘探,并结合文献记载,牛角村古海塘遗址由南部的石塘、柴塘与北部的土塘组成。年4月至12月,我们对南部的石塘和柴塘进行了考古发掘。

全景(南-北)

南部发现的古海塘由相互独立的两条组成,通长约米,北部为石塘,南部为柴塘,均为东西向,并行而砌。

石塘为鱼鳞大石塘结构,由迎水面的埽坦、石塘体和背水面的附土堆积三部分组成,通宽约1.4米~21米,高约6.15米(不含5米~6米深的桩基)。

石塘体顶面(南-北)

石塘迎水面(南-北)

埽坦用柴草、土层相间叠砌而成。宽约1.35米,高约0.15米。

埽坦(西南-东北)

石塘体用打磨较为规整的石条纵横错置平砌,共十八层,从下至上逐层收分。石条间用灰浆抹缝,顶层石条间又以铁锭衔接。石条下有桩基。石塘体顶宽约1.4米,高约6米。附土堆积用杂土夯筑而成,宽约16米。

石塘附土堆积(西-东)

柴塘位于石塘南侧约19.7米,底部比石塘体低约2.78米,由柴条层和土层相间叠砌而成,并以木桩加固。宽约16.12米,高约7.26米。

柴塘迎水面(南-北)

柴塘背水面附土堆积(北-南)

此次发现的古海塘遗存长约米,塘体高6.15米~8米,是历年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古海塘遗址;发现的石塘、柴塘整体结构保存完整,尤其是发现的埽坦遗存,为研究杭州古海塘的结构、砌法及古代水利技术史提供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料,其价值弥足珍贵。同时,古海塘的结构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作用;遗址距今钱塘江北岸约5.5公里,也是研究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地理坐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8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