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以形传意瓷塑精选乾德古代瓷器专场

发布时间:2025/7/18 14:18:31   

中国陶瓷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彩瓷雕塑,以其精工重彩、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格构成了中国陶瓷雕塑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清代,尤其是康、雍、乾三代,是彩瓷雕塑发展的鼎盛时期。

素三彩喇乎拉尊者像清康熙

H25.5cm

参阅:1、陈阶晋,《乾隆南巡与贯休十六罗汉像的传衍》,故宫文学月刊,年4月

2、李玉珉,《清丁观鹏喇乎拉尊者》,收入李玉珉主编,《罗汉画》(台北:国立故宮博物院,年初版),页84

3、杭州孔庙《十六罗汉像刻石》拓本

本品殊为珍罕,翻阅公私收藏,未见有与此座像相类者。

罗汉又称为应真,梵名Arhat,音译为阿罗汉,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旧译为应真,有应当堪受之意,意即应受供养礼拜尊敬之意。罗汉的信仰在中国传衍已久,现流传于世的罗汉图像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为《宣和画谱》所载张玄之“世态之相”,画的是一般高僧的人间像;另一为《益州名画录》唐末贯休之“胡貌梵像”,所绘为五官夸张变形,相貌奇特的罗汉像,即为本品。贯休自唐广明年间(年)始画应真像,耗时十余年方完成十六帧。现存于世的罗汉塑像多为“世态之相”,而此尊贯休风格罗汉十分罕见。

清丁观鹏喇呼拉尊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藏清丁观鹏《十六罗汉像》有乾隆帝的题识如下:“丁观鹏摹钱塘圣因寺所藏唐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像各为一卷。先是丁丑春南巡,诣寺展礼,见旧像位次,未经审定,名号又不协梵夹合音,既次第籤排釐订,……乾隆岁在戊寅仲春月朔日,御笔”。据此可知,乾隆于二十二年()春天南巡,见到圣因寺所藏贯休《十六罗汉像》,对所绘罗汉重新审定名称及排序,并敕命丁观鹏摹写。又根据佛学经典及章嘉国师的说法,认为罗汉之数应为十六,而非俗称的十八罗汉。

乾隆认为持咒时应以梵音为本,才符合不译咒语的本意。于是制定了以藏、满、汉三种语言直接针对梵文的注音系统,为的是在诵习梵文咒语时能更接近梵文原音。根据乾隆的钦定,本尊三彩塑像为排位第十的喇乎拉尊者,原名为排名第十一罗怙罗尊者。其特征为:“具大雄力。坐不目逃。于示怒中。随喜逍遥。喜固春温。怒亦秋肃。试观代谢。意于何属”。

本件瓷塑罗汉,面部及手部罩透明釉,所穿衣袍施绿、黄、褐三彩,彩釉质硬,釉面格外晶亮。人物比例夸张,怒目凝神,刻画极为精道,将罗汉凝神细循佛理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来唐末贯休的“胡相梵貌”的罗汉特征。笔者认为,最为吸引观赏者的,莫过于对其手部精心而大胆的设计安排,在窑炉中度高温时,这样突出部位会造成极高的废品率,能有一尊如本例之完美者,乃是造化所赐,也将尊者像赋予了神性。

粉彩阿氏多尊者像清乾隆

H24cm

庄贵伦先生旧藏

出版:敏求精舍,《清代彩瓷》展览图录,年,图90

参阅:1、清绣毕沅书御制十六罗汉赞阿资荅尊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御制文初集?二十九?赞?丁观鹏摹贯休十六应真像赞》

经考证,本品为阿氏多尊者像,后经乾隆审定名为阿姿答尊者,名列十六罗汉第二,住于优尸罗山。清乾隆御赞其为:“其面,吧呀其口。龙准鸢肩,抱膝露肘。亟貌之猛,亟心之慈。慈猛胥忘,合十皈依”,及“抱膝独坐,嗒然若忘。心是菩萨,貌是鬼王”。意为阿氏多尊者面部表情虽凶狠,心却极善,龙鼻耸肩,抱膝露肘,与本座像所塑造形象完全一致。

清丁观鹏阿资荅尊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品所塑罗汉,骨骼肌肉位置十分精准,面部表情传神,袈裟褶皱的弧度见其制作者之功力。所施粉彩色泽艳丽,敷彩厚重,用彩达11种颜色之多。塑像为实胎封底,烧造时所留的气孔被巧妙地设置在洞石,及耳道处,匠心独具。乾隆时期粉彩瓷塑像较之前有了生产工艺方面的进步,物随形就势,用彩更加丰富,世界各大博物馆与重要私人收藏均有名品颇多,本例即是典型。

白釉观音立像清乾隆

H50cm

参阅:《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瓷》,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图

观音像罩施白釉,釉面匀润光泽,质如凝脂。面型饱满丰润,神态慈祥,胸前坠宝珠璎珞。头戴披风,身着天衣,衣褶垂拂流转,半露赤足。观音法相、衣饰均与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相类,当为同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奉旨烧造,供奉宫廷之内的瓷质造像。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文件》记载,乾隆十二年五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观音木样一尊随善财、龙女二尊。传旨:交唐瑛照样烧造填白观音一尊、善财、龙女二尊……送到京时装严安供。”其间历时一年多,试烧十一尊,均未成功,而被皇帝责备,想是唐瑛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直到十三年七月十二日方烧造完成,上交呈进,并传旨:“着唐瑛磁白衣观音手与发髻不要活的,要一死的,烧的来烧不来。钦此。于本日,司库白世秀问得唐瑛,据伊说若手与发髻不要活的,无出火气地方,烧不来”。

由此可知,白瓷观音成品不易,观音双手与身体分开烧造,需将手与发髻或用漆泥子或另想法粘好,并且要与本来的一样,方才烧成,且烧成数量稀少。此类造像为乾隆一朝所独有,座像居多,如本品高达1尺5的立像者,极为少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7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