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资源 >> 战国窑址及瓷器特点,部分瓷器已能与东汉相
原始瓷窑的发现对於研究原始瓷器的烧製水平和地域发展趋势有重要作用,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製陶窑场很多,如河南洛阳周王城的西北有一处面积较大的窑场,山西候马的陶窑遗址面积约有一平方里,山东临淄、河北石家庄、陕西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陶窑作坊的遗址。
南方越国故地的浙江萧山、绍兴等地保存著烧製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有二十多处,渐江德清的战国窑址就有三十多处。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材料来源和技术条件不同,生產的陶瓷製品胎秞特点、產品质量均有差异。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產地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百越地区。
年渐江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的发掘,是官方烧製仿青铜原始青瓷礼乐器窑址的首次发现。火烧山窑炉是全国迄今发掘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製原始青瓷的窑炉,为探索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早期证据。龙窑在后世瓷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至战国时期,中国陶器的烧製已经歷了几千年的发展歷程,拉胚技术成熟,因此瓷器烧製中成型技术已十分成熟。战国原始瓷器製作是快轮製作,线割器底,并不精修,器型不是很规整。而秞料的製作和使用、窑炉的改进、窑温的控制还处於摸索阶段,因此这个时期主品质的瓷器仍然是奢侈品,硬陶器和泥质陶器仍是生活中的主流產品。
战国龙梁提壶目次发现的战国青瓷资料很多,但產品质量参差不齐,少数高质量的青瓷可与东汉成熟青瓷媲美。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战国龙梁提壶,年浙江绍兴出土,仿青铜器而作,丰肩圆腹,半圆形提梁,底有三只兽形蹄足,胎色灰白,青黄秞薄而均匀,秞面虽薄但很光亮,没有早期青瓷常出现的秞层层剥落现象,胎秞结合得很好,是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大多数战国青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其釉色、秞质及施秞痕跡都很有特色。釉色多为青绿色,黄绿色和酱色等,与胎体的顏色协调一致。因为战国青瓷胎和釉是用同一种黏土作为原料,只是釉里面多加了一种天然溶剂——草木灰。
釉层普遍较薄,少量釉厚处有明显橘皮现象,因为这个时期的釉料製作工艺还比较粗糙,草木灰与釉料结合不均匀,只能採用浇釉的施釉方法,表在容易形成聚釉现象,胎釉结合状况良莠不齐,时间长了磨釉和剥釉现象多。
战国青瓷的纹饰多採用S纹、櫛齿纹,也模仿青铜器、玉器上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