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瓯窑片语说说乐清古窑址那些事儿浙江

发布时间:2023/7/26 13:28:31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既然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那么它也包含了几个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龟山窑出土器物。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中国大陆将文物分为两大类: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漏查甚至没有开展普查的情况相当普遍。此后的20多年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城乡建设和文物调查中新发现了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另有许多文物因人为或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甚至消失,而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重要文化遗产类型,由于当时的认识局限,在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已很难准确反映我国文化遗产保存的实际情况。

因此,我国于年—年展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象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6大类59小类的不可移动文物。我市此次普查涵盖了全市个自然村,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处。重大发现的有龟山窑址、赵镇桥、排岩头晋墓、窑山窑址等等。

不久前,乐清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温州市历史学会理事周开阳,在乐清市图书馆二楼文化驿站做了“乐清古窑址及文化综述”讲座,与历史和文物爱好者分享了乐清古窑址那些事儿。

乐清的瓯窑青瓷

瓯窑属中国古代瓷窑。因为是在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挖掘发现,故名瓯窑。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终于宋。

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诗人李白曾描写过当时青瓷窑工们昼夜烧制青瓷的热闹场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目前已发现的乐清瓯窑窑址12处,分别为龟山窑址、下湾山窑址、密川窑窑址、蛎灰窑窑址、陈家桥窑址、麦西窑址、窑山窑址、碗窑山窑址、寺前窑址、屿后(潘岭山)窑址、平窑窑址和大虫岙窑址。

龟山窑址、下湾山窑址都在北白象镇的乐东村,该村处于乐清永嘉两县的交界区域,西侧的永嘉地界分布有同类型的窑址,同属青瓷类型的窑址。因近年当地村民建墓破坏,同时为了厘清窑址的分布范围和年代并获取研究标本,年10月29日至年1月2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乐清市文物管理所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清理龙窑窑炉3座和探沟3条,获得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

该次发掘清理出来的龙窑,是最原始的烧制,龙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用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长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型开始向龙窑演变,此后的烧制都叫“窑烧”。

龙窑都是利用山坡地势用砖砌筑成,远望如卧龙,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长70米左右,下部称“窑炉头”,上部出烟处称“窑梢头”,中部为“窑身”。

窑身内成拱形,最高处2.6米左右,最低处2米左右,横径宽2米左右。一般有4个“窑户口”,供装窑、出窑。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尾端无烟卤而置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

窑址出产的青瓷制品,形式多样,胎质致密。釉色大致分为青绿和青黄两种。主要产品有碗、盘、罐、壶、执壶、钵、盏、盏托、粉盒、器盖、擂钵、甑具、茶碾等,以碗、盘、罐为主,器物以素面为主,少量器物饰有莲瓣、弦纹、花草纹等。窑具有支具、垫圈、匣钵、匣钵盖等。

龟山窑址属于龙窑遗址类型,其生产行为模式与上林湖越窑不同(越窑的窑炉多为叠压分布,而龟山窑址的窑炉为水平分布),生产行为模式的不同,导致堆积的形态的不同;龟山窑址晚唐工艺与五代末期新工艺的并存,第一次在考古野外成功揭示了青瓷手工业生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研究唐宋越窑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大量出土的产品和窑具分析,其烧造年代集中在吴越国晚期(约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当政时期),但大量器物依然保留着晚唐的特征,从其与越窑中心产区上林湖的比较看,其生产工艺发展明显滞后,晚唐的传统工艺(松子泥点、明火叠烧)和吴越国末期出现的新工艺(垫圈支垫一匣一器、泥条叠烧)并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共性。

龟山窑品赏读

龟山窑址出土的瓷片以碗为大宗,大多釉面光洁,玻化程度好,釉色以青绿、青黄为主。口沿主要分为敞口、侈口。内底及圈足往往有6~8个松子泥点,装烧方式多为多件叠烧,少量匣钵装烧,有的釉不及碗底。

龟山窑址出土的盘,数量仅次于碗。釉色以青绿、青黄为主。口沿主要分为敞口、侈口。内底及圈足往往有6~8个松子泥点,装烧方式多为多件叠烧,少量匣钵装烧,部分生烧和过烧。

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瓷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现今泰国等南传佛教僧人,仍于每日凌晨沿门托钵。

龟山窑址出土的钵,数量较少。釉色以青绿、青黄为主,通体施釉。口沿主要分为敞口、侈口。内底及圈足往往有6~8个松子泥点,装烧方式多为多件叠烧,少量匣钵装烧。

盏,是盛装液体的日常器具,材质通常为陶瓷、木、竹、金属等。常用物品如茶盏、油盏、灯盏。这次出土的盏,主要分为茶盏与酒盏,多以素面为主,少量有莲瓣纹、弦纹装饰。茶盏和酒盏的器型相似,但两者之托盘式样却大不相同。承茶盏的叫茶托或盏托,承酒盏的叫酒台子。后者在托盘中心突起小圆台,酒盏放在圆台上。瓷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

壶,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龟山窑址出土的壶,数量较少。口沿主要为敞口。釉不及底,装烧方式匣钵装烧,或与其他器物叠烧,大多数为过烧。执壶,釉色为青绿色,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

龟山窑址出土的罐,数量较多,器型相对完整。主要用于储藏酒、粮食。釉色以青绿、青黄为主,内外施釉。口沿主要分为敞口、侈口。纹饰有弦纹、莲瓣纹。肩部有两系、四系。装烧方式多为对口叠烧,少量匣钵装烧,部分生烧和过烧。

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饼茶,在饮茶前先得将饼茶碾成细末,方可煎茶,否则很难将茶汁煎出来。茶碾的作用,就是将饼茶碾成细末,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鍑,起火煎煮,所以,它是煎茶用的一种器具。碾槽整体呈长方形,中部有一窄长弧形的沟槽,碾茶时能使碾轴在沟槽内来回转动;碾轮,呈牒形,中间厚、边缘薄,碾轮中间有一圆孔,可穿木,边缘无釉。

在湘、黔、桂三地交界处,擂钵是家中必备的容器。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其粗糙程度是为了在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捣磨芝麻、豆子、茶叶等,制作风味极佳的擂钵菜或清香爽甜的擂茶。也可用于制作粉碎装的实物,如蒜泥等。

粉盒是古代妇女用以盛装香粉、胭脂等化妆品的容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古代,制作这些香粉都是使用天然材料,制作过程十分繁琐。更不用说富贵之家使用的高档化妆品,其用料之讲究、制作之精良远非现代各种化学合成的大批量产品可比。当然,盛装它们的容器也往往精巧细致,非寻常器物。

龟山窑址出土的粉盒呈子母口,盖面微鼓,直壁,胎质细腻。通体施透青釉,釉质细腻,盒盖、盒身接口处均无釉,盖面划萱草纹饰。粉盒清丽可爱,纹饰赏心悦目。图案虽不繁复,但线条流畅,婉转柔美。整体风格典雅、细腻。

匣钵是用耐火泥料制成的各种规格的圆钵,经高温焙烧而成。匣钵为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之一。各种瓷坯,均须先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匣钵的形状,依器物形状而异。龟山窑址出土的匣钵主要分为钵形匣钵、M形匣钵及桶形匣钵。

垫烧具是陶瓷装烧过程中在器坯与器坯之间起垫隔作用,防止釉液粘结,提高窑室竖向空间利用率的辅助窑具。在窑具中它比支烧具、匣钵出现得更早,是陶瓷技术中重要组成部分。

垫烧具种类较多,龟山窑址主要出土的有:支钉,装窑时将其放在器物底部或内底,3~8个不等,然后上叠其他坯件,以防止釉液粘结。垫圈,一般作为碗、盘小底器物的垫隔物,具有用料少而轻巧、装叠迅速、稳定性好等优点,又因加工费时、容易损坏的特点,属于一次性消耗窑具,用过的垫圈最终都遗弃在窑炉两侧的堆积中。

支烧具是使入窑坯避免窑底“低温带”生烧致废,防止窑底砂尘污染釉面,把烧成物支托到最佳窑位上去的辅助窑具。它与垫隔具有所不同,它是安放在窑床上,以“支承”或“托起”坯件为主要功能。

龟山窑址出土的支烧主要有:一为高支具:直筒支烧、喇叭状支烧,大量使用高支具,是由于当时窑工的火焰控制技术偏低,还没有办法把火焰引向低温死角,采用抬高坯件烧成位置的方法来防止坯件在低温带中生烧致废,反映了当时技术落后的一面。二为矮支具:钵形支烧、实心支烧,作为防止窑底砂尘污染的器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