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资源 >> 千年湖泗窑数字化为建遗址公园打基础武汉
经过一年多的测绘、勘探与考古调查,由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湖泗窑址群下浮山片区基础数字化和考古调查、勘探”项目日前收官,所获得的三维坐标系统、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等数字化成果,为接下来该片区的考古工作和遗址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考古工作人员于年首次在江夏夏祠湾发现湖泗窑址。经过年、年、年三次文物普查和20多年文物调查考古工作,共发现窑堆处,主要分布在江夏区范围内的梁子湖西岸、斧头湖周边及鲁湖西岸,跨江夏区8个街道50个自然村,分布范围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0公里。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组对下浮山片区开展勘探和考古调查。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湖泗窑址群下浮山片区基础数字化和考古调查、勘探”项目领队、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许志斌介绍,湖泗窑址群初创于晚唐五代,兴于北宋,填补了湖北地区宋代瓷器烧造史的空白,充实了中国瓷器史的研究,其窑体结构、烧制工艺、所烧制的青白瓷和青瓷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许志斌说,自年国家文物局对《湖泗瓷窑址群总体保护规划》批复以来,还未开展相关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各窑堆的具体边界线,可能的附属文物,如作坊遗址、码头遗址、相关居住区遗址,均无科学的考古资料和确切的数据依据。对湖泗窑址群开展基础数字化和考古调查、勘探的必要性凸显,近年逐步成为市、区相关部门共识。
年至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联合发掘当时的湖泗镇浮山村窑址,清理出的龙窑窑膛。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为何把江夏区湖泗街下浮山片区作为湖泗窑址群的首个“基础数字化和考古调查、勘探”对象?11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随许志斌前往江夏下浮山片区探访。在长满灌木杂草的窑堆现场,江夏区博物馆馆长刘治云告诉记者,江夏区目前正启动在下浮山片区建设湖泗窑遗址公园,初步规划建设窑炉展示区、窑址博物馆、湖泗窑古陶瓷研究中心、窑址体验区等,需要对遗址公园选址地开展文物调查、勘探和测绘工作。
刘治云说,下浮山片区窑堆彼此相连,窑址保存完好,可观赏性高,又有浮山为屏、张桥湖和浮山湖为景,植被覆盖率高,小村庄景色宜人,非常适宜布置展示区。该片区建设遗址公园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
年3月至6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组首先对浮山片区开展数字化测绘工作,测绘出该区域1∶地形图。许志斌带领的项目团队10多人,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武汉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于年9月至今年6月进入下浮山片区,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实地勘探和考古调查,确定该片区窑炉准确范围,探寻作坊、码头等相关遗址,明确相关遗址与窑址群的关系。
项目团队在下浮山片区已发现8座窑炉的基础上,新发现10座窑炉;初步确定了窑前生产活动范围,发现了窑前作坊区域柱础石;采集了大量青白瓷、酱釉日用瓷器,以及匣钵、垫饼、支座等装烧工具;根据废弃堆积和窑前多个剖面地层中出土的遗物,初步断定下浮山片区窑址的年代大致在北宋中期和北宋晚期。
今年11月27日,记者在武汉博物馆展厅看到的湖泗窑青白瓷瓷器。记者万建辉摄
勘探发现,在窑炉内的堆积层,表层主要是灰黑色疏松土,包含宋代青瓷片、青白瓷片、匣钵、垫饼、支座等;在厚达50厘米至90厘米的窑炉倒塌堆积层,是红褐色致密土,包含窑具、青白瓷片、大量红砖,红砖块上可见青黑色窑汗;在窑炉外围的不同堆积层,也相应发现不同的包含物。
年至年,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联合发掘过当时的湖泗镇浮山村窑址,许志斌参与其中。此次发掘,共清理出两条龙窑窑膛,出土了丰富的窑具和瓷器、瓷片、匣钵,对窑炉结构、所产出的青白瓷工艺水平有了初步认识。
许志斌说,此次数字化测绘和勘探的成果,对浮山片区窑炉窑堆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以及建设遗址公园,对此片区的窑址保护、展示、利用和研究都将有重要价值。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