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总投资超78亿元,江西陶瓷产区35条瓷

发布时间:2023/12/14 14:03:35   

用“内卷”一词来形容如今的建陶行业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建陶行业从过去的“暴利时代”进入“薄利时代”,叠加市场需求疲软的因素,为了抢占客流,经销商在产品价格、营销手段等方面“卷生卷死”,即使亏本也在所不惜,因而冲动地陷入了毁灭性的竞争中。

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下,越来越多的陶企意识到,如果不做出改变,自己终究会被市场淘汰,于是纷纷寻求新出路。其中,转产锂电成为江西陶企当下最热门的选择。截至目前,江西产区今年已有超35条陶瓷生产线升级锂渣坯生产线技改项目备案通过。

总投资超7.8亿元

35条瓷砖生产线改产锂电

今年以来,在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强劲拉动下,锂电的需求快速提升,而行业整体产能偏紧,进而推动了锂电的价格持续走高。

高安一家陶企负责人表示,一家租购高安陶企转战锂电的企业,在投产后一两个月就可以收回多万的租金成本。此前科达制造半年报中也透露出锂电行业盈利高的信息,其子公司蓝科锂电净利润为36.85亿元。这真的很难不让陶瓷人心动。

截至目前,江西产区共有16家陶企、35条生产线改产锂电材料项目通过备案审批。寰宝陶瓷、瓷将军陶瓷、瑞福祥陶瓷、高安博德陶瓷16家陶瓷企业,投资金额超7.8亿元,依托原有的瓷砖生产线,改产“锂渣坯”“锂电材料”“锂渣粉”。

瑞福祥陶瓷的“年产49.5万吨锂渣坯生产线技改”项目总投资金额为万元,依托原有13.6万㎡的厂房,将2条现有陶瓷窑炉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为年产49.5万吨锂渣坯生产线技改项目。

瓷将军陶瓷的“锂电材料生产线技改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依托原有的2.万㎡厂房,改造原有年产万㎡仿古砖生产线为2条年产50万吨锂电材料生产线。

宜丰金佛陶瓷的“万吨焙烧锂渣坯生产线技改项目”总投资为1.02亿元,改造1条西瓦生产线和2条抛光砖生产线,生产焙烧锂渣坯,改造内容包括更新球磨机、喷雾塔、过筛机和压机,新增延伸工艺。

除了江西产区,其他产区尚未出现生产线改产锂电的消息。江西产区这波“陶企转产锂电”的热潮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而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一大批知名锂电企业也看中了江西矿产资源,纷纷在当地投建扩张生产基地,加速当地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宏宇集团、道氏技术、科达制造......

齐齐布下“先手棋”

除了上述江西陶企,宏宇集团、道氏技术、科达制造、中鹏、国瓷材料等企业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切入锂电材料、锂电生产装备市场。

3月20日,兰州新区与宏宇集团举行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云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达53亿元。此次签约的20万吨石墨化装置及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53亿元,占地约亩,项目达产后可实现产值85亿元以上。

8月31日,广东中鹏锂电池材料智能装备产业园“拿地即开工”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举行。广东中鹏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为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后者是陶瓷行业知名窑炉企业。据中鹏官方消息,公司成立于年,专注于研发制造先进稳定、高效低碳的锂电池材料煅烧装备和自动化匣钵搬运系统,为全球提供领先的锂电池材料烧结系统和解决方案。该产业园占地30亩(二期),一二两期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成后的厂房将作为广东中鹏的上市总部,建造智能工厂、无尘车间,将成为当前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烧结智能装备生产基地。

而早在年,道氏技术就以投资并购的方式锂电材料市场,全资控股了广东佳纳和青岛昊鑫,也开始投资建设江西的锂云母项目。今年3月10日,道氏技术发布的《关于子公司芜湖佳纳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透露,其拟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及设立高管团队持股平台的方式对芜湖佳纳进行增资扩股,完成后将形成“英德(广东)+龙南(江西)+芜湖(安徽)”三大三元前驱体生产制造基地,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业务进入行业头部地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无独有偶,国瓷材料同样是在年就将锂电隔膜涂布作为重点市场进行布局。提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瓷材料表示,公司计划三年内将高纯超细氧化铝产能逐步扩充至3万吨/年,勃姆石逐步扩产至10万吨/年,扩建项目会结合市场情况分期、分批逐步地推进。

早在锂电产业中赚得盆满钵满的科达制造也积极投建新产能。近日,科达制造全资子公司安徽科达锂电与福建科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年产1万吨/年负极材料预处理线及4万吨/年负极材料成品线”项目合同,主要含负极材料原料堆场、负极材料预处理车间、造粒预炭化车间、综合辅助车间、气力输送、负极材料成品车间的相关工艺设备及公用工程系统,项目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预计年12月投产。

可以说,无论是处于建陶行业上游的生产配套企业,还是处于行业下游的陶瓷企业,都纷纷在锂电池相关赛道上投资布局。然而,在疯狂的背后,已有不少投资人预测,三年内锂电行业会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

锂电投资是机遇,还是陷阱?

有行业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产业的浪潮起起伏伏,没有无缘无故的扩张兴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过剩淘汰。”火爆的锂电投资背后,蕴含的可能就是产能过剩的危机,前两年的“岩板热”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许多陶企一涌而上,转产锂电,到底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还是个投资陷阱呢?

除了陶企,还有不少其他行业看中了锂电这一风口。根据中国锂电池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年至今,锂电池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起,其中国内投资事件90起,海外投资事件14起,包括红杉中国、深创投、IDG资本、高瓴创投、君联资本、春华资本、凯辉基金、光速中国、软银中国等在内的数十家VC/PE机构,以及宁德时代、长城汽车、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广投资本等产业基金都将触角伸向了电池赛道。仅年锂电扩产的投资额就超0亿元。从中足以看出许多企业对锂电产业投资的热情之高。

而随着锂电材料新增产能扩张,产能的密集释放,锂电材料产能过剩“灰犀牛”也在加速迫近。此外,入局锂电的企业日益增多,赛道变得愈发拥挤,竞争也日益激烈。

业内人士分析道,目前我国锂电池的市场规模远远不能支撑那么高的估值水平。很多项目可能已经透支了未来10年的估值。虽然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比较多,但事实上能够良性发展的比较有限。如果产能结构性过剩局面仍无法改善,锂电产业总会有崩塌的一天。

对于陶企而言,转产锂电固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结合实际来考虑,到底哪一个赛道才是适合自己,不要因为一时头热或者随大流而贸然转产。倘若只是为了追风口赚快钱,最后也只会重蹈覆辙,在市场的迭代升级中消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