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中国陶瓷之首大美钧瓷

发布时间:2022/11/8 8:22:25   

钧瓷,历来被称为“国之瑰宝”,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据考证,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跨越千年的时代印记

钧瓷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深地烙上了不同时代的印记。钧瓷始于唐代,其神奇的窑变艺术,就是在唐花釉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唐代以前,瓷器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而唐花釉瓷与众不同、自成风格。唐花釉瓷,可以说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

而到了宋代,在花釉瓷的基础上,窑变技艺逐渐成熟,经自然窑变的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绚丽多彩,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钧瓷也从草根阶层,走向了庙堂之上,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象征。

宋徽宗年间,在当时的钧州、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建立了官窑,并明确规定不许民间烧制,官窑每年也只许烧制36件,其他的一概打碎深埋,任何人不得私自收藏。

钧瓷只许官窑烧制的规定,让钧瓷的地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关于“家有黄金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更是让钧瓷身价陡增。同时,这也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对后代陶瓷事业影响深远的钧红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烧成功。宋官钧窑的作品,窑变釉色自然温润,真正体现出了火的艺术,形成了极具艺术价值的单色釉、彩斑釉、花釉等多个种类的窑变釉色,尤其是花釉窑变的风格神韵,将钧瓷从器物变成了艺术珍品。钧瓷在宋代发展至顶峰,但也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随着两宋的灭亡,钧官窑停烧,使钧瓷业遭受重创,工匠们因战乱流离失所,将钧瓷工艺带到了全国各地。

元朝统一后,为钧瓷的生存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并最终形成了以禹州为中心的庞大的钧窑系。但是,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胎骨厚重,釉厚欠匀、色暗而多棕眼,釉法堆积如蜡泪。不论造型还是釉色都无法和宋代相比,艺术品位不能同日而语。入明之后,因为生活需要,生活日用

瓷器的钧瓷烧造得以逐渐恢复,钧瓷彻底走入寻常百姓家。

近现代以来,钧瓷艺术在清末开始复苏,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焕发了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的钧瓷专家通过对钧瓷的理论研究、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最终于年,在倒焰形钧瓷窑炉中用还原焰烧制出了绚丽多彩、晶莹如玉的钧瓷制品,至此,钧瓷艺术全面恢复。

举世无双的窑变魅力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这些都是钧瓷独一无二的窑变魅力所在。窑变现象,指的是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发生复杂交错的变化,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即便同一种釉,同装一座窑,同烧一种燃料,烧制相同时间,烧出来的钧瓷也是斑斓驳杂,境界各异。这就是“钧无二件,窑变无双”的由来。窑变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在釉色、纹路、釉画等多个方面得以呈现。千变万化的窑变釉色是构成钧瓷震撼世人之美感的重要元素之一,其釉色倾向可大致归为青、红、紫三大色系,仿佛是天边的彩霞,红紫相间、青紫交融,各不相同却又浑然一体,成其独特的艺术趣味。

为了使釉变更充分,钧瓷一般会将施釉过程重复多次,使釉层更加均匀并富有层次感。在烈火的灼烧下,釉液开始交融聚合,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再加上烧成后釉面的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幻化出纵横交织的纹路。丰富的釉色、纹路和色斑的无意组合,通过人的主观想象和意识加工,就幻化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意境深远的画卷。而要想达到具有超高艺术价值的窑变效果,则需要十分繁琐的工艺技术。钧瓷的烧造工艺,精准归类有“72道工序”之多,简略划分也有7道工序,包括制料、制坯、素烧、施釉、烧制、出窑、检选等。其中仅制料一道工序,就包含了选矿、采矿、运料、风化、水解、澄泥、辍泥、晾泥、进仓陈腐等十多道工艺。当所有的工序全部完成,胎体仍旧是素白洁雅,这就是所谓的“入窑一色”。

经过三天的烧制,冷却38小时以后,入窑一色的钧瓷,经过神妙的窑变之后,在出窑之时,将会呈现出万彩之色。浑活莹润的钧瓷极富艺术灵犀,灵动透活,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无二的窑变,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下给人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钧瓷的神奇窑变,所产生的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赋予了它极高的艺术价值,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的多样和窑变的微妙之美。

近年来,钧瓷珍品除用于国家领导人的馈赠礼品及世界级、国家级大型会议赠品和收藏外,也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编辑:渎时)

参考资料:

1.《钧瓷烧造工艺与窑变艺术2.《浅谈钧瓷的时代性》

3.《钧窑发展史略》

4.《浅析钧瓷的艺术魅力》

版权归于《掌玩》杂志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