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青未了陶镇古圆窑

发布时间:2023/5/3 16:32:31   
白癜风换肤计 http://m.39.net/pf/a_4727171.html

冯彦伟

走到陶镇的最东头,便能看到古圆窑的旧址了。

古圆窑是陶镇的结尾,但又象压轴的戏一样更引人入胜。它卧伏在那里,是那样的安祥,那样的平静。很难看出,围绕这古圆窑,老窑工们可以掏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配图选自网络,侵删)

古圆窑也称博山圆窑,约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其窑体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中间一“天子眼”,窑前设一窑门,窑后设两条烟囱,两烟囱之间的窑顶处留一“锥窗”,窑内前为火堂,后为窑台,窑台装坯容量一往以装大匣钵行柱数计算,横为行,竖为柱,有两行四柱、三行六柱、四行八柱、五行十柱、六行十二柱等各种容量的窑炉。

随陶瓷的问世,古圆窑世代相传,到解放前后,小镇上已星罗棋布,遍地皆是,完整的约有余座。烧成一直沿用旧工艺,凭经验操作。烧成分小火、中火、大火三个阶段,烧成时间由窑内容量和煤质而定,大窑一般烧五至六天,中窑一般烧三至四天,小窑烧两天,窑温可达℃左右。那窑火升腾的时刻,真是威武雄壮,好不壮观;那情景,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真诚的窑火,不断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美食不如美器”,道出了老窑工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窑炉历经革命,从窑顶的改造、固定木制炉条改为铁制炉条的创新、松动炉渣的自动化、到隧道窑设想的实现,终于使古圆窑摇摇欲坠的窑顶、简陋的窑体成为历史一页。

偏爱故乡之心,人皆有之,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是如此。鲁迅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描绘的淋漓尽致;老舍的北京四合院和小巷,钻得条条是道;江南水乡、北国风光是画家们的杰作。那是因为这中间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内函。

形式是演变的,内函却要延续下去。

我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给人们的某些满足感。窑炉在变迁,窑工们在执著地追求,迎来了全国第一条煤烧日用陶瓷隧道窑的诞生,随之而来的是陶瓷生产的机械化。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陶瓷产品不断涌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陶冶。

古圆窑仿佛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它静静地立着,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我又觉得某些文化并非那么容易消失,在我们时代的进程中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人们的头脑中不是打上了烙印了吗?

古圆窑是不会消失的。更重要的是老窑工们那种刚直、向上的思想所凝结而成的“窑神”——窑工之“神”,是不会成为“古迹”的。它将永远保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