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泉州乡土行记丨德化月记窑出窑记

发布时间:2023/11/1 16:54:54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身为泉州在地人,我一直想去却一直没去过德化。最近在和一位好友聊天时,她聊起因为业务的缘故经常往来德化,我就提起想去德化看瓷器工坊很多年了,一直没能如愿成行。她说下次可以约时间去一趟,我应承着,却也没有特别在意。因为“下次约”这种话在闽南人的日常交谈中很常见,很可能会变成遥遥无期的下次。

没想到这位朋友特别真诚而且干练地找德化的朋友推荐了一条关于看瓷器的路线出来,其中正好碰上德化“月记窑”龙窑出窑之日,我们遂决定用半天时间单独去看看月记窑的出窑作品。我们凌晨六点半从厦门出发,高速公路上的弯弯绕绕很多,因为要穿过很多山。常言泉州人有山海情,作为一个生长在海边的泉州人,我不禁感慨自己对泉州的山感受得还不够多。

到达月记窑时不到九点,很古朴的一座卧于小山坡上的龙窑模样一下显现眼前。所谓龙窑,是一种古老而又实用的陶瓷窑炉。在半山坡上用砖筑起一个长长的窑洞,在把瓷坯用一个个匣钵装进窑洞后,自下向上添加柴火进行延烧,在洞内形成自然通风的一千多度的高温火焰,以此烧造出陶瓷成品。相传月记窑窑火自年开始至今已经延续了四百多年了,去年泉州申遗的内容中就有包含它。它的周边围着一座座小山丛,周边的松树郁郁葱葱,岁寒不凋,在冬日小雨后把群山映得清新如斯因而更有古意。只是旁边正铲平的规划地提醒着现代性如何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改造着一切。

此刻,出窑才刚开始,只有两个阿伯在从台阶中间的一个窑洞门往外搬着匣钵,边查看边用闽南话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窑口边神龛上,供奉着宋朝时德化窑技术革新者“窑坊公林柄”的神像。这一切都让月记窑的泉州在地文化感从你眼前开门而来。

我们走上前去,用闽南语和阿伯打着招呼,询问着他们关于月记窑的事情。绕着月记窑,看着构建起龙窑的砖土,和炉口焚烧过的痕迹,还有窑内的包浆。听两位阿伯用很乡土的语言聊着这次陶瓷艺术品的烧成情况,和以前在陈列柜上看到的不同,刚烧造出窑的陶瓷,表面还有些点点凸起,后续还需抛光。还有些最终因变形、起泡等原因未能成品,令人遗憾。身处山村和乡土中,感受着这些都是熟悉的“历史就活在当下”的泉州味道。而一千多年来,泉州人用智慧和手艺连接起了山的伟岸和海的广博,德化陶瓷就是个缩影和见证。一代代工匠把德化陶瓷从山的瓷土和松木化生而出,走过泉州的山路石桥来到渡口,随着“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海丝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过了九点多,开始有人陆陆续续地来到,有月记窑品牌公司的工作人员,有当地的从业者,有德化宣传部的人,还有偶然无意间来到的厦门游客。月记窑方面开始把一件件作品摆在窑前,到这时,属于德化窑工匠真正的气象才开始在眼前一点点明朗起来了。

与景德镇瓷器以器皿为主不同,德化陶瓷以雕塑作品为主,和泉州的木雕、石雕工艺都是南派雕艺的代表。南派雕艺,注重以线条、结构、形态的细致和谐来达到神韵之美,既可通用于民间的爱美之风,也符合文人雅客的审美旨趣。虽然是瓷器作品的门外汉,但作为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看过了许多寺庙、祠堂、老房子的雕刻,仍然可以从眼前的这些瓷雕作品上感到很多熟悉的南派雕艺风格,只是创作风格明显更丰富多样了。有的藏着各种需仔细观摩才能察觉的细节,有的显现着魏晋风骨,有的则是唐陶之风,有的讲述着文人墨客的才情,有的单单釉色就透着一种动人······

不一会儿,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围着这些作品,从作品上的印章辨识着一个个当代工艺大师的名字,郑建忠、苏基石、苏玉湖······我们正赞叹其中一尊苏玉湖老师的坐佛像时,有人告诉我们,旁边那位带着孩子一起来看的就是苏玉湖老师。我们打着招呼,苏玉湖老师也很亲切自然地与我们交谈,解答我们的各种问题。不一会儿,大家就有一种老朋友的感觉了。我不擅于交际,囿于怕打扰别人的念头,但朋友却很领会我的心思,向苏老师提出能否前去他的工作室参观,苏老师很自然地一口应承了。

苏老师的“瓷来瓷往”工作室位于德化城东,县里在此专门规划了一大片园区,将工艺大师们集中在此,住宅、工作室和展会功能一体化。园区建设得很漂亮,至少从这一点可以让人感到德化对工匠智慧和手艺的尊重与推崇。

苏老师和我们聊起了他的经历,和很多大师们先从工艺活慢慢做起再去创作和参评不同,他是先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潜心创作,获得了很多奖项和工艺大师等称号,才开始创建工作室。也因此,科班出身的他对于创作的理解和热情要多于对产品运营的心思,谈起他的创作经历也十分真诚而深入,与初识的我们可谓交浅言深。期间,还带我们参观了展柜和他位于三层的工作室。

工作室里,他太太正在给一尊关公作品一道一道地划着线条,女儿陪在身边,时而玩弄着瓷土,时而看着。我一边亲临其境近距离看着一尊瓷雕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感叹手工艺的不易和美妙;一边也对这种家庭和子女能共同在这种艺术环境中联结延续,产生了一种亘古的景仰和敬畏之情。

临行前,苏老师送了我们每人一件他的名为“禅思”的作品,还很乡土人情式地跟我们说抱歉没有合适的盒子可以装,搞得空手而来的我们感到既温馨又羞赧的。而这大概就是泉州人的风格,无论做什么事情,相比于现在流行的往高大上去说的宣传方式,更愿意安之以一种乡土式的状态。

用过午饭,返厦路上,我跟朋友感叹着这趟来的收获,她说刚德化的朋友告诉她,依照这个进度,我们还可以再来德化五次。我笑了,看着一路排排过去的青山,心想此处同样也是我们的乡土,可不得多来几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3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