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美国工厂保持求同存异心态,是全球
文丨镇之
年12月23日,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积雪未消,寒风瑟瑟。通用汽车莫瑞恩装配工厂前员工们齐聚广场,感谢上帝赐予他们寒冷和阳光,缅怀已经逝去的光辉岁月。
厂房内,工友们相互拥抱告别,泪水悄悄滑落脸庞,废旧纸板上写着的“theend”(终点)诉说着他们的伤感和不舍。
复杂的情绪背后是严酷的现实,工厂的关闭直接导致了当地两千多个家庭失业,因为美国人大多缺少储蓄习惯,他们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
时薪30美元的工作消失了,很多人只能被迫去做时薪9美元的工作,更多的人完全找不到工作,整个社区充斥着悲观和焦虑。
年,来自中国的商人曹德旺给这座小城带来了希望,他麾下的福耀集团斥资万美元,购买了这家关闭的工厂,并计划在未来几年投资数亿美元,这将为当地带来超过人的就业岗位。
消息令当地人欢欣鼓舞,他们击掌相庆、充满期待:也许生活可以像原来那样好,也许又会有像家庭一样的社区了。
居住在代顿市的导演夫妇史蒂文和朱莉亚察觉到了当地人精神上的变化,出于对美国蓝领工人的关心以及对中西商业文化碰撞趣味性的预期,他们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
导演夫妇随着拍摄深入,制作团队发现,不管是中国工人还是美国工人,他们其实都肩负着生活的重担。虽然语言不同、思想迥异,但中美工人对待生活的美好向往是高度一致的。
当然,中美文化的差异、资本和工会的博弈,在短暂的“蜜月时光”后,也渐渐浮出了水面,造成了不安、恐惧和针锋相对。
最终,《美国工厂》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现象级作品,荣获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烂番茄推荐指数为9.5%,豆瓣评分为8.5。
为什么该片会引发强烈共鸣?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
《美国工厂》属于一部十分克制的影片,它尽可能避免了“政治偏见”和“文化差异”的主观表达,而是用一种平稳的语调和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客观记录了整个故事。
导演史蒂文和朱莉亚夫妇在接受BBC采访时说:
如果要建立桥梁,首先要认清我们各自的文化是怎么样,对对方的认知又是什么。
《美国工厂》就是开启这座桥梁的一把钥匙,它告诉我们不应该回避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试着去理解彼此差异的合理性,冷静而理智地去解决问题。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当下,在东西方相互之间的不信任陡然加深的现在,这部影片所暗藏的“求同存异”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取胜的良方。
下面,我准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讲述福耀和当地社区从蜜月走向冲突,再由冲突走向平衡的过程,通过求同存异,实现了某种“双赢”。讲述中美普通工人的生活故事,用超越极化政治的人性视角,探索得到更好的答案。讲述福耀选择全球化布局的原因,探究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业的面临的挑战,寻找有益的启示。一、从蜜月到冲突,再由冲突走向平衡,求同存异实现了“双赢”
影片开始,福耀总裁曹德旺受到了代顿民众的热烈欢迎,为了表达感激和敬意,甚至有一条当地的街道被改为:福耀大道。
同时,福耀方面也努力做到入乡随俗。在被请示是否需要在工厂办公室墙壁上同时悬挂中国画和美国画的时候,曹德旺说:都挂美国的吧,不要刺激他们。
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随着工厂投产,各种矛盾一触即发,问题主要集中在加班和安全两个方面。
在福耀方面看来,美国工人不仅懒而且动作超级慢,根本无法完成目标任务,所以需要加班。
在美国工人看来,中国主管们态度粗暴,工厂的各项安全防护也做的不到位,休息时间也不够充分。
那么谁更有道理呢?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
美国工人的风格确实比较随意,工作期间聊个天、打个电话、刷个短视频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有些工人学习能力有问题,怎么教也教不会,动作也确实很慢。往往中国工人一小时可以完成的工作,美国工人一整天都干不完。哪怕到了年,通常外国工人搞不定的活儿,还需要中国员工周末加班补回来。
福耀在安全和工作环境方面也确实有缺陷,比如没有详细的工厂安全体系、机械设备安排过于紧密占用了休息区、叉车超载使用、防火意识淡薄等等。
总之,美国人觉得这份工作机械而毫无意义,福耀方面则觉得美国工人每天只上八小时,每周工作五天,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然后,工会开始介入。在电影《教父》中,维托·科里昂曾经派军师去找一个好莱坞导演谈判,开出的条件就是可以帮助他解决“工会的问题”。
工会也向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构,它因工人的利益而诞生,为工人的利益而奔走,背后却站着很多神秘的大人物和他们不为人知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工会极其影响工作效率。
所以,当工会问题被摆上桌面时,曹德旺很坚决地表示反对: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
事实上,俄亥俄很多公司都不会和工会签订合同,在年7月的一次采访中,莫瑞恩当地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就对记者说:
不,不,不,这是个过时的传统了,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影响力已经远远没有几十年前那么大了。今天加入工会的企业比之前要少很多,即使是在俄亥俄也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加入工会,来当地建厂的日本公司和其他中国公司也并非全部加入工会。
尽管曹德旺强硬的表示不欢迎工厂工会化,但建立工会的动议一旦开始,就不得不通过投票解决。一场工会选举大战一触即发,双方在拉票上不遗余力。
福耀方面先是提高时薪2美元,稳定人心,同时花费近百万美元雇佣了专业反工会团队,游说工人们。
工会方面则更厉害,在距离福耀工厂外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开设了办公室,专门寻找愿意加入他们的美国工人。
电影中双方的争斗节奏显得短平快,但现实情况是,早在年,UAW就进行了深度参与,一封11名美国工人联名的投诉信被送到了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经过调查和谈判,该局因安全违规向福耀集团开出了10万美元的罚单(最开始是22万美元)。
福耀认罚,并表示会积极配合管理局作出整改,制定一个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更好地听取工人对安全问题的意见,加强安全管理。
那么谁会获胜呢?就在投票前夜,曹德旺站在窗前,吸着烟,忧心忡忡。但事实证明,相比于工会画的饼,福耀的措施更得人心。
年11月9日,投票结束,共计票支持工会,票反对,福耀美国工厂成立工会的动议被否决。而在这一年,福耀公司也终于扭亏为盈。(注:福耀美国年亏损2.9亿元,年盈利万元,年盈利2.4亿元,年上半年盈利1.48亿元)
目前看来,虽然困难重重,但福耀已经开了一个好头。经过双方的交流碰撞,福耀在安全生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截止年,时薪也已经提高到了16美元(当地平均时薪为13美元),而且建立了工人免费午餐食堂,这些都是福耀为了适应美国工人实际需求所作出的改变。
另一方面,美国工人也逐渐开始适应福耀的工作节奏,他们理解了福耀是一家新工厂,而新工厂必须盈利才能够持续存在下去。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工人愿意勤勤恳恳的工作,以保证未来几年都能有一份时薪不错、环境不错的稳定工作。
比如jake(化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说:
我根本不想再去谈更高的工资,我现在拿到的工资已经比当地平均工资高了。相反,我希望这家公司能持续发展,让我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保持这份又好又稳定的工作。
年1月,曹德旺再次投资万美元购买新设备,受到了美国俄亥俄州州长的表彰,因为这将带来新的超过个就业岗位。而曹德旺选择继续扩大投资的原因也很简单,福耀玻璃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四分之一的市场,他们需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些事情。比如年,福耀美国再次因为安全问题被罚3.2万美元,年,有一个夜班叉车工人因为没有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意外去世,福耀美国被罚款美元。福耀美国总共雇佣了名当地人,而来来去去被炒或辞职的超过人。
“求同存异”并非没有冲突,而是双方通过一种互相理解并尊重的态度,努力实施解决问题的行动。福耀的做法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二、普通工人的生活故事,用超越极权政治的人性视角,探索得到更好的答案
《美国工厂》的拍摄周期涵盖了年美国总统大选,也搜集到了中美工人观察大选的场景。众所周知,特朗普最终赢得了大选并抨击中国抢走了工作,主张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看上去,本片的主题和特朗普所说的十分契合,但实际上导演们完全抵抗住了在影片中呈现时事的诱惑。史蒂夫解释说:我们希望这是一个非政治化、更长青的故事。
另外本片接受奥巴马的高地影视制作公司协助,也并非是作出政治表态。奥巴马夫妇是在全片完成后才加入支持发行的,对影片内容没有作出删改。“鼓励回归人性,高于极化政治的交流”是本片的目的。
在《美国工厂》制作过程中,福耀集团总裁曹德旺一以贯之的开放态度也令人刮目相看。曹德旺说:我想让美国人相信,中国工厂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公开我的行为,也有利于增进两个国家文化相互了解。
为了达成自己的承诺,曹德旺在三年的过程中,接受采访八次,每次都超过一个小时,就连高层会议也向制片方敞开了大门。
正是在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开放态度”下,普通工人的生活细节被挖掘的细腻而温情,美国工人如何在生计和追求劳动权益之间取舍,中国工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的压力下寻找平衡,正是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1、美国工人鲍比之前在通用汽车工厂干了15年,失业后一度很迷茫。他说: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一无所有,但是如今,有了福耀,我又有事做了,我跪下来感谢上帝。这是现在最理想的选择。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事情不太对劲,他说:
条件不太好,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会让你感到很累,身心疲惫。有时候你会想,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做这个?
鲍比是美国工人中无法在生计和权益之间取舍得当的代表之一,他一方面因为失业,没有了金钱来源而苦恼,另一方面又因为工作环境、氛围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而郁闷。
2、中国工人王和,窑炉工程师,18岁就进入福耀,已经在结晶炉岗位待了20年。在一天工作结束后,王坐在桌子旁,点燃一支烟:
这是我一天最享受的时候,慢慢抽完之后,心开始沉下来。我最后一次哭是十几岁的时候,但来这里哭过一次,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越是想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互相体谅,在这里压力是很大,比国内压力大好几倍,那边有个人好几天都睡不着。
很佩服美国人,还能上两班倒,来这里之前我还以为他们生活的很优越,不用为了生活放弃很多东西。以前,中国人想要的生活,就是吃饱饭,把孩子抚养成人,这就是他们一辈子最想要的。到了我这一辈,通吃,想去哪里玩就去,想买什么就买。
性情温和的王是典型的中国人,他身上那种韧性,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中国人的一种“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大多十分实际,不愿意空谈,更愿意切切实实去做些事,挣点钱给家人改善生活。
或许是因为《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最后,王终于在带有草坪的大房子里迎来妻儿团聚,而且和当地工人交上了朋友。
3、美国工人骆伯,美国炉窑主管,他算是王和的徒弟和朋友,他邀请中国工人去他的家里做客。但是后来他还是因为操作电脑太慢被解雇掉了。
他说:
我学到的东西都是里昂和王教的,我一开始来这里的时候完全不懂玻璃是什么。王是我的兄弟,我会支持他,就像是支持我的兄弟一样,我非常喜欢他。
骆伯是那种相当务实的人,他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