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宋代建盏斗茶文化的实物载体,宋人文化气息

发布时间:2022/12/17 17:12:05   

引言: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茶史上素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加上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宋代不光是经济繁荣,文化也十分昌盛,以斗茶文化为代表的饮茶之道更是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品茗之雅好举国皆崇。

既要饮茶,则离不开茶具,宋代的茶具因为斗茶文化的兴起,对于茶具品质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制作更加精致,工艺更加高超。斗茶的核心是以茶叶品质的高下来论胜负,但是光凭茶叶的香味与颜色并不能完全决定斗茶的胜负,也在于盏壁上显现出的水痕,可以说决定一场斗茶胜负的关键正是白色的汤花是否咬盏,因此,为了映衬白色的茶沫以及分辨水痕,胎厚且极具保温效果的建窑黑釉茶盏应需而生。

建盏中的兔毫盏

建盏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器形可以说就是为斗茶而出世的,加上其胎体厚重,热容较大,久热难冷,釉色深沉,这些特征都成为斗茶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宋代建盏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最爱,有宋一代都是宋人斗茶的首选。

作为宋代茶文化的实物载体,建盏是古代茶诗中经常被咏颂的茶器。而黑釉盏中的兔毫盏更是宋代建盏乃至古代茶器的巅峰之作,透过这种宋代最具特色的茶具,通过解析器具本身的美学意蕴,我们不但可以窥视到宋代的茶文化特性,也能感受到宋代的文化气息,领悟宋人的艺术追求和时代精神。

宋代建窑与建盏

据冯先铭先生的《中国陶瓷》一书记载:“建窑......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的主要产地。”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以生产黑瓷闻名于世。作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始建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终于元末。建窑所烧制的黑釉瓷茶盏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建盏,常见器物色泽黝黑,胎体厚重,茶盏表面饰以瑰丽的兔毫或者鹧鸪斑纹,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晚唐五代时,建窑还仅仅是一个生产青釉瓷器和釉瓷器的普通窑厂,此后经历了一个从青釉到酱色釉,而后普通黑釉,最终到建盏釉的渐进式发展,其主要生产的一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黑釉瓷小碗,即俗称的“建盏”。

建盏天然形成的各种斑纹

建窑黑釉属于结晶釉的范畴,有较高的含铁量,“所含铁的成分因烧制火度不同,而在黑色中形成各种美丽的褐色斑纹”(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的高低和窑炉气氛的变化,釉面产生奇特的纹理,即“窑变”。由于窑变的斑纹是因炉温的变化而天然形成,这种非人力掌控的变幻效果使得建盏愈加名贵,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建盏艺术是土与火相结合的一种高难度的融合艺术,是纯粹的陶瓷艺术。建窑生产的黑釉瓷茶盏产品主要以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纹为主。这其中尤以兔毫和曜变斑纹最为绚丽多彩,瑰丽无双,在建盏中尤为名贵。

建盏具有器形较小、简单朴素的特点,最适合斗茶,所以深受当时饮茶者的喜爱。宋代茶学大家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组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由此可见宋代的饮茶风俗已经注意到了茶具与茶汤的对比搭配,而其目的就是为了茶汤的香味和颜色能够得到更好地呈现。斗茶之时,乳白色的茶汤与黑釉色的建盏相互辉映衬托,黑白分明,水痕明显,这样不但有利于区分出茶叶、茶汤的优劣,也能迅速评判出斗茶者点茶水平的高低。

建盏具备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器型特点

另外,建盏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器型可以容纳并呈现出更多的乳白色汤花,而其厚重的胎体也有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捧在手中久热难冷,这些特征都是建盏备受宋人喜爱的主要原因。

建盏作为斗茶文化的实物载体,深刻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内涵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黎民百姓,无不热衷于饮茶,饮茶之风在宋代是一种风尚,而宋人也将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宋代因此也被茶学界称之为“龙凤盛世”。而在宋代饮茶文化中最流行的风俗莫过于“斗茶”,上自皇室宗亲、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能事,文人士大夫更是乐此不疲。

宋代各阶层无不以斗茶为能事,茶是生活必需品

“斗茶”又称“茗战”,是宋人聚在一起共同对茶的品质优劣作出判断的一种饮茶形式。斗茶源自品茶,品茶一般包括闻香、观色、品味、回味四个步骤,这也成为斗茶的评判标准。斗茶主要有“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三种形式。关于斗茶,范仲淹曾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说:“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说白了,斗茶就是一种品茶的比赛。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各自拿出珍藏的茶叶茶具,烹水煮茶察其色,闻气味,观其水痕,由此判定茶叶的好坏。通茶斗茶使用的是“点茶法”,即先将茶团碾碎,以极细的茶末用滚水冲泡下去,再以茶筅充分打击、搅拌,使茶均匀混合,茶与水溶为一体,成为乳状茶液,同时表面呈现极小白色泡沫宛如白花,称为乳聚面。由于茶液极浓,搅拌时打击力极强,茶汤便如胶乳一般“咬盏”,唯如此方是最好的茶汤。

通茶斗茶使用的是“点茶法”,先将茶团碾为粉末

关于斗茶的过程,蔡襄在《茶录点茶》中也提到:“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饮茶在宋代是一种社会风尚

斗茶讲究的是茶的质量、水的质量和泡茶者的技艺。而为了营造最佳斗茶效果,赢得比赛,斗茶人不但追求茶的质量和泡茶技艺,对茶具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为了便于观察汤色和白色泡沫的水痕,黑釉瓷茶盏便成为首选。也就是所谓的“茶色白,宜黑盏”。另外,茶盏本身的优劣也是比赛的一项,如果在茶叶的“色、形、味”上实在分不出胜负了,直接从怀里掏出个银兔毫盏或者带鹧鸪斑的茶瓯也能把对方吓一个大跟头,取得震慑性的效果。

鹧鸪斑建盏

无论是建盏口大足小,厚底薄边的造型风格,还是胎体厚重,隔热性和保温性好的性能,都保证了斗茶时对茶色的观察,保证了茶汤的纯正口感。所以说建盏的兴起就是源自斗茶的风气,为斗茶而出世。建盏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是斗茶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秀丽典雅的别致造型,星光璀璨的釉色斑纹,厚重古朴的胎体胎质,无不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意蕴,以及集美观和实用于一体的和谐原则。作为茶具的建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建盏的兴盛折射出了宋人的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这是黄庭坚的一首《西江月·茶》,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宋代的茶具及斗茶过程。词中描写的茶具是兔毫盏,茶则是小龙团茶。在黄庭坚的笔下,龙焙茶、谷帘泉、兔毫盏、小龙团茶无非都把饮茶中种种难得的因素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景象,可谓是“此茶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由此也折射出了宋人的文化气息。

建盏作为斗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折射出了宋人的文化气息

建盏的釉色及斑纹乃是天然形成,这与推崇理学、儒学的宋代文人雅士那种崇尚含蓄自然、淡泊质朴的风格不谋而合。作为一种斗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幽深的色泽折射出一种深邃的意境,给当时的人们既带来了生理上的享受,又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成为一种艺术追求。

建盏也折射出了宋人重视自省功夫的时代精神

常以茶养生的宋人,受理学思潮的熏陶,非常重视人内心的自省。而作为如同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文化的一部分,建盏也恰好折射出了宋人重视自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及对心理素质的反思。

结语:总之,建盏既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其器型优美,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和谐原则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美学思想和工艺技术水平。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简洁朴素的造型风格,也与宋代文人雅士追求平淡的高雅境界不谋而合,反映出文人普遍渴求的审美心境,同时也折射出了宋人重视自省的时代精神,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品质。同时,作为斗茶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建盏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宋代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茶录》、《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陶瓷》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柚子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7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