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宜兴陶瓷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宜兴制陶历史悠远,
早在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
就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从宜兴境
内多处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如归径的骆驼墩,
丁蜀镇得分涧众、元帆等地所发掘的陶瓷残器和碎片表明,
那时的先民已掌握了烧
造各类粗砂质、细泥质的制陶技术。
从宜兴地区原始社会陶瓷的诞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出,
当时的人类生活处于从采集和
狩猎向定居和从事农业的过渡中。为了
煮食和贮存谷物以及汲水、
盛水的需要,陶器在他们的生活中显
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制陶手工业渐
渐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成为专门的行业。从元帆遗址出土的各种晚期的陶器来看,
而且有了专门制陶的窑场。
宜兴地区的古代制陶业,到了商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从丁蜀镇的涧众、元帆,
湖汉的画溪河两岸等遗址发掘可以得知,
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仍占主要地位,
灰陶和几何印纹陶的数量也占相当的比重,
同时也发现了火候较高的褐陶。
这些陶器的烧制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宜兴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残片几乎到处可见。
特别是在丁蜀镇附近汤渡至湖?的画溪河沿岸,
以及塘头、转山头、白坭场周墓墩的多处古墓中,
均可可发现这类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根据考古发现,
这些陶瓷大多采用陶轮拉坯,
形制规整,美观大方。
大型的陶罐已采用手工拍打成型,
坯外压制多种纹饰,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显著进步。
宜兴地区很可能是当时南方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之一。
根据对古窑址进行普查,
发现在丁蜀镇及其附近,
有汉代的窑场多处,
窑炉达16座之多,大部分汉窑分布在延绵4公里的南山北麓,
有狮子墩窑、龙丫窑、馒西窑、马臂窑、顺庆寺窑等等。
说明迟至在年前的东汉时期,
宜兴的窑业已有相当的规模。
汉代南山群窑中的代表性陶瓷产品为釉陶器,
也有烧灰陶和红陶。
器形以壶、罐、瓮为主,
其纹饰为方格纹、窗棂纹、蕉叶纹、水波纹等。
大多数瓮罐类产品呈手工打片成型法,
说明当时陶工的成型技术日趋熟练,
烧制陶器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了。
宜兴地区从东汉釉陶的普遍烧制,
为后来宜兴青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对于由陶到瓷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4月,
考古工作者曾在丁蜀镇汤渡附近发现2处六朝青瓷窑址,
后来又在南山北麓相继发现3处六朝青瓷窑遗址,
出土的产品以日用青瓷为主。
在三国两晋时期,
宜兴南山窑烧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器,
器形丰满匀称,造型比较成熟。
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宜兴涧众唐代龙窑,
这是科学发掘的年代较早的古龙窑。
窑长28.4米,窑墙宽度中段为2.65米,窑梢为2.3米,窑高1.5米。
窑床坡度平缓。从堆积物残器可以看出,
此窑主要烧制青瓷碗、盆、盘、碟、瓶等产品,
釉色已有浅青、青绿、茶绿、翠青等,釉层较好,
晶莹润泽。至晚唐五代,
宜兴青瓷的烧制中心已经转移到宜兴城西南的归径棚山、武真堂一带,
方圆十余里,均有窑址分布,
而且废品和窑具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
可以看出那里的窑场生产规模相当可观,
而且延续的时间比较长。
尽管五代以后,由于缺乏瓷土等多种原因,
青瓷生产中断,
但是对南方青瓷的烧制仍产生一定的影响。
正如路易。
艾黎考察中国古今陶瓷产地后在《瓷国游历记》一书
中写道:“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
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
宋代的宜兴陶窑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
一是以丁蜀镇为中心,主要烧制缸、钵、坛之类的日用陶;
一是以西渚五圣庙为中心,主要烧制小型“韩瓶”。
丁蜀镇为中心的宋代陶窑主要有象牙山南麓的龙窑群,
青龙山的缸窑群,蜀山龙窑群,
南山龙窑群,还有烧造早期紫砂的蠡墅羊角山龙窑。
除羊角山龙窑外,
其余的龙窑都是烧制中小型陶缸、陶钵、陶瓮等器皿。
陶坯胎体的原料不像以前那样采用表层粘土,
而是使用山坡腹地中挖开采出来的甲泥和嫩泥进行混合配比,
成型的陶器形制之大也超过了前代。
由于陶器品种的多样化,工艺技术的日趋完善,
从日用的陶盆、陶罐、陶钵中又渐渐派生出新品种,
那就是紫砂陶。紫砂陶在宋代的问世,
为宜兴陶瓷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