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中华母亲瓷,为何传承千年后,在宋代走

发布时间:2023/12/9 16:07:24   
白癜风初步怎么治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8.html

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

这个问题,连人类学家也没有统一意见。

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比如人会制造工具,人有丰富的语言,人类有社交,人类会做交易等等。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人之所以能发展出文明,是因为人类会做饭。

陶器起源

在人们学会用火之后,最早的烹饪便出现了。那就是烤肉。

熟食比生吃更好消化,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能量。如果食物难以消化,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来寻找和吃掉食物。

比方说,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同时排出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如果每天一半的时间都用来吃东西,人们就很难节约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所以熟食给大脑发育提供了足够能量,也给人类节约了大量时间,提供了文明产生的可能。

不过,对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来说,仅靠狩猎得到的肉食太少,需要靠采集补充。采集的过程当中,人类逐渐了解各种植物的习性,发展出了农业。如今,碳水化合物,为人类提供了所需能量的一半。

如果没有容器,谷物很难烹饪和储存。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发明了陶器。

直到现在,陶瓷仍然是我们最常用的餐具,可以说,陶瓷器是人类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许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看法,瓷器是由陶器进化而来的。这个观点不够完整,因为陶与瓷的区别,并不只是制作工艺的粗糙和细致那么简单。

陶与瓷最根本的区别,是材质。陶土和瓷土原本是亲兄弟,都是火成岩,也就是岩浆冷凝之后风化分解的黏土。

如果在原生地点风化沉积,沉积物就可能成为“瓷土”。如果随着水流到其他地方沉积,其中一些成分损失,一些成分生成别的物质,那就形成了“陶土”。

可以说,是瓷土“退化”成了陶土。

不过,陶器有个缺点,容易吸水。到了大约年前的商朝中期,出现了最早的瓷器:越窑青瓷。也被誉为中国瓷器的“母亲瓷”。

越窑青瓷

当然,商朝的瓷器还很原始。从出土文物的数量来看,瓷器数量最多也不到所有陶瓷制品的千分之一。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一带出土的青瓷数量,就接近所有陶瓷制品的一半了。

上林湖越窑,位于今浙江慈溪,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属于越国。

吴越一带,有个非常优越的条件,就是青铜冶炼技术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龙泉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都是吴越人。

铸造青铜的最佳温度需要达到度以上,所以铸剑的窑炉可能要承受度以上的高温,不然剑没铸成,窑炉或是泥范就先熔掉了。陶土无法达到这样的耐火性要求,所以最大的限制,还是瓷土资源。

幸运的是,上林湖瓷土资源丰富,不幸的是,技术的发展因为楚灭越国的战乱中止了。直到东汉年间,上林湖越窑才再度复兴,在唐代达到极盛。

最兴盛的时候,这里有几百座窑开工烧制瓷器,现在上林湖周边,就有多座窑址。窑炉长条斜卧,形如卧龙,被称作“龙窑”。

龙窑

青瓷盛行

在唐代,越窑青瓷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青瓷也获得了一个“秘色瓷”的雅号。晚唐诗人陆龟蒙有《秘色越器》一诗,称赞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秘色瓷的流行,除了技术的进步之外,还要感谢一位带货能力堪比李佳琦的大佬,《茶经》的作者陆羽。

好茶不但要茶叶好、水好,还要搭配上好的茶具。而陆羽认为,最好的茶碗,就产自越州。

当时最有名的瓷器,一是越窑青瓷,一是河北的邢窑白瓷,人称南青北白。有人认为白瓷更好,陆羽不同意。他认为:白瓷类银,青瓷类玉;白瓷类雪,青瓷类冰,而且,用青瓷喝茶,茶色青绿,而用白瓷,茶色就发红,不够赏心悦目。

随着《茶经》登上各地畅销榜,引领时代饮茶风潮。越窑青瓷也红遍了大江南北。

走向没落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喝茶方式流行起来。这就是“斗茶”,类似于茶艺竞赛。这种方式不只民间流行,皇帝也亲自出马带货。被誉为“干啥啥都行,当皇帝倒数第一名”的宋徽宗赵佶,写了一部专论《大观茶论》,其中专门介绍了斗茶。

所谓“斗茶先斗色”,颜色青白要胜过黄白,而用黑釉的茶盏,颜色看起来更青。于是黑釉瓷器便盛行了起来。

黑釉建盏

最有名的黑釉瓷器,是福建建阳窑。制造黑釉本来是无奈之举,因为这里出产的瓷土杂质太多。别的地方制瓷,要尽量去除铁元素,追求美白的效果。到了建阳窑这里,美白太难了,干脆就美黑吧,结果开创一个新天地。

这样一来,越窑青瓷的市场占有率就大大降低。原本在北宋晚期,由于政治动乱,越窑秘色瓷技术逐渐失传,质量下降。再加王安石精简开支,越窑又失去了宫廷采购这个大客户,越窑青瓷便逐渐走向衰落。

越窑断烧后,这一地区的瓷器文化还没有完全中断,战乱中逃难的一部分工匠来到了浙江龙泉市的龙泉窑,让青瓷在这里再创辉煌。

直到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了官窑浮梁瓷局,为皇室烧制瓷器。

瓷都景德镇兴起,不止让龙泉窑受到影响,全国各地名窑都没了生存空间,甚至全世界都疯狂追捧青花瓷。在年的荷兰,一船瓷器拍卖所得甚至能购买栋房子。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景德镇的崛起,其实得益于一个大危机:瓷土资源枯竭。

景德镇如何把危机变成机遇,让青花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风靡全世界;又是如何在与进口瓷器碰撞,简称“碰瓷”的过程中,走向衰落呢。

下次杂谈菌可以专门与大家分享景德镇青花瓷的兴衰史,感兴趣的小伙伴留言告诉我吧~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7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