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十五古代瓷器的制作过程,主要有哪些环节
作为一个瓷器收藏爱好者,了解瓷器的制作过程,应该说是一门必修课。毕竟,追本溯源,是探知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也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见闻,对于瓷器的收藏鉴定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我们就来看看瓷器的制作过程,到底主要有哪些环节。
首先,从选土到制不(dun三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选土,不是说瓷器的制作材料就是土,而是一种瓷石。这类瓷石主要成分为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等。瓷石采集完后,再由人工将其破碎,打成粉状,进行淘洗。最后制成像砖块的一类泥坯,俗称“不(dun)子”。
接着,再由练泥到拉坯。由于不(dun)子只是初级坯料,杂质含量比较高。所以,要将其破碎淘洗,过滤沉淀,进行练泥。练泥,的主要目的是祛除坯料中多余的空气,使泥料中的水分均匀,充实泥料的一致性。然后,再将泥坯放置到专门的棚房中进行陈腐。陈腐,是制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的意义在于,使泥料进一步水分均匀,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减少泥坯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变形、塌底等状况的出现。据有关文献记载,陈腐的时间,可长可短。断则数月,长则数年。由此可见,古人制瓷的一丝不苟,不同于一般。我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于我们日常蒸馒头中的“醒面”,当然,“醒面”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陈腐结束后的泥料,便可以进行拉坯制作。根据瓷器模型的制作要求,工匠们便开始在陶车上进行拉坯生产。
然后,由画坯到上釉。拉坯后的坯料,再经过精细的修坯定型后,便开始要进行画坯的环节,当然,这里主要是针对一些有彩绘的瓷类而言的。比如,青花瓷、釉里红、釉下五彩瓷等等。它们需要用已经配制好的青料,在事先打底好的图案纹饰上,进行勾勒描绘。最后,就是进行上釉。大多数瓷器制作,都是需要进行上釉环节。釉料不仅能美观瓷器,还能起到保护瓷器的作用。而且上釉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这点也是根据瓷器的器形不要而有所差别。比如,小型的瓷器,可以用蘸釉、荡釉等方式;而一些比较大的瓷器类型,就可能要用吹釉等方式来进行上釉。
最后,从满窑直到开窑。满窑,即装窑。就是将需要烧制的瓷器,放置在匣钵里,统一装进窑炉中进行烧造的最后一道工序。满窑时,也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由于不同的瓷器类型,可能要在同一窑炉内进行烧造,所以,根据窑内火力与火焰氛围的不同,瓷器的满窑位置,也就不同。并且,满窑时还要注意匣钵的稳定放置,以免出现倒窑的情况。满窑后,即将开始烧窑,由于古代瓷器的烧制,都是柴烧,所以,烧窑的工匠需要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眼力,他们需要不断地通过火眼口,观察窑内火焰颜色变化,来判断窑温,直到停柴降温,最后开窑。
其实,古代瓷器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明代《天工开物》里对它是这样描述的:“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由此可见,它的工序比较繁琐。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也只是个大概。有兴趣的瓷友,可以更深入的去学习和探讨。总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有真知灼见。
幽谷鸣潭01:00来自神藏说瓷[今日瓷条]单色釉:瓷器表面只有一层单颜色釉类的瓷器。如:黑釉、白釉、红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