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市场 >> 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夯实泉州经济发展基石
「本文来源:侨乡科技报」
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也是提升泉州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绿色制造正在泉州制造业中纵深延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1
政策助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绿色制造主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技术产品和绿色供应链,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优化。
年9月,我市出台《泉州市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化发展工程方面,《方案》鼓励企业选用绿色工艺和设备,采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每年实施以省级绿色工厂为示范的10个绿色制造项目。到年,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制造项目个以上,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理念显著增强。
在实施节能减碳项目方面,《方案》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节能减碳改造。推动石化、钢铁、水泥、火电等重点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实施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重点工程。每年实施以火力发电机组节能技改、炼化厂余热回收利用为示范的节能减碳项目50个,到年,全市累计实施个项目,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煤。
2
“绿色工厂”先试先行
近期,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第四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我市共有12家绿色工厂、8款绿色设计产品上榜。据了解,我市获评绿色工厂的企业主要涉及纺织业、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节能环保行业、印刷业、建筑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工业等。
福建固美金属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固美金属”)今年获评省级第四批绿色工厂。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铝型材、不锈钢、高端门窗、太阳能支架为一体的企业,固美金属年产能超10万吨,产品覆盖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型材等领域。“我们企业是用能大户,在能耗类别上,40%左右为天然气,60%左右为电能。”该企业总工程师蔡宗伟介绍,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行业价格透明,利润空间也在削薄。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成本管控,节能降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
为了实现节能降耗,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技改。“比如长棒炉,原来采用的燃烧系统技术比较落后,加热一吨铝棒需要60多立方米的天然气。经重新设计、升级后,只需30多立方米的天然气。”蔡宗伟告诉记者,通过对时效炉燃烧系统配件的更换,设备相比之前能节约25%的天然气用量。
作为不锈钢产品表面处理的工艺之一,氧化车间对温度控制的要求高,需要依靠冷冻机保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今年9月,固美金属在设备升级改造中,购置了一台磁悬浮冷冻机。“原来企业用的是螺杆式冷冻机,能耗高、能量转换率低。”蔡宗伟透露,更换新设备后,节电达到50%。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3
绿色制造全面开花
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设备投入、技术创新、绿色产品设计等措施,传统制造业正注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基因”。
当记者踏入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竹纺织”)的厂区时,既看不到污染,也几乎闻不到异味。传统的纺织品印染定型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厂区何以摆脱这一身“味道”?
步入印染厂区,答案浮现在眼前——16套智能化定型机废气余热处理与回收系统,正在持续不断地工作着。系统将高温废气的余热做回收,降温后的废气进入后端的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
“不仅废气被处理了,同时还把节能与减排良好地结合起来。”该企业董事长陈澄清说,投入这16套废气处理设备,企业一年能节省~吨标煤使用量,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还通过节能减排产生了新价值。
“绿色化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企业要寻找每个细微的节能点,再有的放矢地实施企业绿色化改造。”陈澄清说,此前,公司对车间管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改进。同时,对每个用气点进行测量,测算用气量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管道走向、朝向等细节都必须考虑。此外,空压机是“电老虎”,经过多方调研和选型,企业购买了德国设备,用电成本下降了15%左右。
目前,凤竹纺织正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德生纺织印染(安庆)有限公司、通亿(泉州)轻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印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殷睿宇指出,随着国家对印染行业的要求越来越严,希望通过此次《印染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引导和督促更多企业投身到“绿色工厂”的创建工作中。该标准发布后,将作为印染行业评价“绿色工厂”工作的基础标准。
不仅纺织印染业绿色制造体系逐步成型,其他行业的绿色化改造也不遑多让。福建泉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30MW余能发电机组智能控制技术改造”项目,引进一套煤气锅炉智能燃烧控制系统,并与系统对接,实现30MW余能发电机组自动调节运行负荷,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单位发电量煤气消耗。
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催化裂化装置冷进料和柴油换热优化方案”项目,通过新购置2套换热器,换热回收轻重柴油余热,预热催化装置冷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福建省海峡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t/d熟料生产线高压风机变频改造”则是对窑头排风机、窑尾排风机、原料立磨循环风机加装高压变频装置,优化风机运行工况,减少风机电耗。
泉州晟麟石粉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的“年增利用石粉边角料废石25万吨制备陶粒”项目,通过购置破碎机、给料机、振动筛、磁选机、叉装机、汽车衡等生产配套设备,利用废石粉、板材边角料、矿山废弃石等,经破碎、化泥、搅拌、除铁、筛选、电磁选铁沉淀后生产优质陶粒,每年新增利用石粉边角料、废石25万吨。
一个个绿色制造项目的推进,让泉州制造的基底逐渐变“绿”。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8款;省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34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7家,省级绿色产品15款。福建德化陶瓷产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园区;福建海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列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成功入选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名录”。
□本报记者李彩红/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