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市场 >> 国务院为双碳再添动力
作者:中大咨询研究院双碳研究组
来源:中大商业评论(mpreview)
引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36号)(以下简称《意见》),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不断明确。针对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现状,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设立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我国“双碳”再添动力。
一、煤炭绿色利用对于我国“双碳”至关重要
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能源是主战场。从我国碳排放结构看,供电和供热等能源使用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主体,根据IEA数据,年,供电、供热、供能等能源相关的产业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6.52%,实现能源产业的减碳、降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方向。
图1我国年碳排放结构。数据来源:IEA降低能源产业碳排放的关键是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提升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尽管“十三五”期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正在逐步走低,年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达到了84.1%,而且且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单位碳排放量更高的煤炭消耗占比达到了56.8%。
图-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意见》目标提出了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虽然煤炭不是理想的绿色能源,但煤炭是我国资源最丰富、供给最有保障、生产和消费最经济的能源品种,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新能源要完全替代化石能源仍有一段较长时间,因此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煤炭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必然选择。
二、运用金融工具推动能源绿色发展是有效的国际经验
为了推动煤炭绿色发展,1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体方式是,全国性银行向支持范围内符合标准的项目自主发放优惠贷款,利率与同期限档次贷款的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人民银行可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再贷款支持。不久前,人民银行已经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1],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事实上,通过金融工具支持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欧盟方面,在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石油危机问题以及化石能源消耗带来污染问题,欧盟各国积极探索多种金融工具,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如瑞典自年开始每年补贴生物质燃烧与转换技术的研发[2],德国联邦政府在年之前就专门成立联邦基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3]。日本方面,同样为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开始加强对新能源发展政策支持,期望通过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来摆脱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其中包括对工厂绿色生产进行补贴与支持、为环保工厂与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等金融方面的支持[4]。美国方面,《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提出要使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与个人使用节能产品,从而从企业和个人层面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如对混合动力汽车提供最高美元的补贴、为减排技术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每年拨款2亿美元以发展清洁煤碳技术、每年拨款万美元用于生物质能源发展[5]。
从全球金融市场看,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ClimateBondsInitiative数据,全球针对气候变化的绿色金融规模迅速增长,绿色金融新增规模从年亿美元增长到年的亿美元,增长了6.9倍。其中能源、建筑和交通运输金融债券规模位居前三,年的规模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规模达到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绿色金融发展为各国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图3-年全球绿色金融规模。数据来源:ClimateBondsInitiative三、煤炭绿色利用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取得了较高成效,我国85%以上的煤炭消费已经基本实现清洁高效利用和超低排放。年,我国原煤入洗率达到74.1%,比年提高8.2个百分点;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比年分别提高11.2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6]
此次国常会新设立的亿元专项再贷款,是在前期工作成效基础上,按照聚焦重点、更可操作的要求和市场化原则,进一步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工业清洁燃烧和清洁供热、民用清洁采暖、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而从消费结构看,我国煤炭分别用于以下领域[7]:一是燃煤发电,每年燃煤18-20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二是冶金炼焦,每年消耗洗精煤6.5亿吨左右(包括兰炭),占17.5%;三是煤化工,目前每年用煤2.5亿吨左右(不含炼焦),占6.8%;四是锅炉用煤(含建材窑炉和供热供暖),每年大约7.5亿吨,占20%左右;五是民用散煤,每年大数2亿吨,不足6%。这里分别从以上方面分析煤炭绿色应用的情况与方向。
燃煤发电
十三五”期间,我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9.5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76%左右,而且排放标准达到国家天然气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标准,即粉尘≤5mg/Nm3、SO2≤35mg/Nm3、NOx≤50mg/Nm3(GB-),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因此,燃煤发电的绿色化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继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的装机比重;二是加快燃煤电厂碳捕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强度。
冶金炼焦
焦炭在冶金行业高炉中既是加热燃料同时是鼓风通道支撑骨料和铁矿石炼铁的还原剂,焦炭在金属冶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通过使用天然气替代,冶金用焦炭的使用量与我国金属冶炼需求密切相关,除了提升金属冶炼对焦炭使用效率外,针对冶金用焦炭的绿色发展方向同样是冶炼设备“超低排放”的技术改造,包括焦油池进行封闭、对化产和焦炉气进行综合利用、VOCs逃逸进行焚烧净化等。年起,我国开始推进约6.1亿吨的粗钢产能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约占我国粗钢产能50%。事实上,金属冶炼,尤其是钢铁行业的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年10月发布《世界能源技术展望——钢铁技术路线图》,其中基线情景预测(STEPS),到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在年18.5亿吨的基础上增长40%,至25.5亿吨;而可持续发展情景预测(SDS),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2.0℃的温控目标,到年全球钢铁需求只能增长10%,至20.3亿吨;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总量要比年减少55%,所以钢铁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到年必须降低60%。因此,全面推进金属冶炼超低排放,将成为煤炭绿色利用十分重要的方向。
煤化工
煤化工生产过程中污染气体泄漏是煤化工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尿素、复合肥、焦炭和PVC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生产过程,污染较大。而现代煤化工利用煤炭生产甲醇及下游醋酸、聚烯烃(乙烯、丙烯)、乙二醇、煤制油等,采用现代煤化工大型高温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可以实现清洁生产、超低排放,同时能扩充煤炭的使用途径,是实现煤化工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数据,截至年底,我们国家新型煤化工已经形成了煤制油产能万吨/年、煤制气产能51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装置32套,产能万吨/年,配套聚烯烃产能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24套,产能万吨/年,现代煤化工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当前我国仍实行煤制油品也和石油炼制油品征收同样的消费税,虽然此前出台了煤制油免征消费税5年的政策优惠,但为了支持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国家除了在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方面给予金融支持,也应探索完善煤制油消费税制度的完善。
锅炉用煤与民用散煤
锅炉用煤和民用散煤主要用于供暖,虽然占我国煤炭能源使用比例不高,但与前述三类集中式煤炭使用方式不同,属于分散式用煤,却是燃煤领域污染较为严重的领域。
锅炉方面,导致其污染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锅炉技术进步缓慢,而且燃煤工业锅炉长期炉长期处于效率低、烟气污染防控设施简陋、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低下[7]。事实上,“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煤粉型锅炉技术,锅炉燃料燃烬率达到98%,比普通燃煤锅炉提高28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而且工业锅炉的用户主要为企业,相对集中,通过新型锅炉的替换更新,能够有效实现其绿色发展。
民用散煤,主要是农村及农村结合部居民使用落后的炉具、灶具烧散煤炊事和取暖,燃煤产生的废气低空直排,导致污染,是散煤污染最难治理的领域。对于民用散煤污染治理,需要分类开展[7]。
1.对城乡结合部燃煤用户,优先采用“以气代煤”、“以电代煤”进行能源品种更换,禁燃煤制品。
2.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大中型农村地区,优先采用点供办法进行LNG替代和集中供热供暖改造,减少散烧劣质煤。
3.对老少边穷等偏远地区,积极推广新型高效炉具,并加快燃用清洁化煤制品,包括无烟块煤、兰炭、固硫抑尘型煤、生物成型燃料,逐步淘汰散烧煤。
结语
实现“双碳”是我国长期的战略目标,其中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是关键途径,但是“一刀切,去煤化”的政策导向是不合理的,正如《意见》指出,需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以保证能源安全,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鉴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禀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无疑是我国“双碳”战略实现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