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画笔难描南昌事千年景德觅瓷史

发布时间:2023/1/17 0:46:55   
白癜风复发 http://m.39.net/pf/a_4346590.html

中国陶瓷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元青花”

桑叶子指导团员插花

清代镇窑遗址

刘涵宇对陶瓷历史如数家珍

画坯

上釉

团员们的作品有模有样

拉坯

嘉宾老师刘刚(前排左二)、刘涵宇(前排左三)、李冬君(前排左四)、桑叶子(前排左五)与青睐团员合影

刘书文(右)和刘刚共同为书院揭幕10月25日,“青睐”南昌-景德镇游学之旅如期启程。这是本年年初就早早纳入计划的行程,我们一直等到了景德镇制瓷最好的季节来临。由刘刚、李冬君学者伉俪操刀策划,又恰逢两位老师的著作《文化的江山》新书发布,我们在南昌的衡庐书院亲临发布现场,领略两位老师对中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独特视野,再赴千年瓷都景德镇深入体验瓷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刘涵宇、桑叶子夫妻,一个是景德镇制瓷新领军者,在景德镇开窑“富谷烧”,进行器形设计、整体造型、釉的色彩以及胎土的配制和烧成,作品得到了市场及藏家的认可。另一个为池坊流派的花道师,多年赴日本进行专业学习,获得“胁教授”级别,在瓷器与花卉的结合表现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夫妻二人开设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对“青睐”团员全权开放。

从南昌至景德镇途中,我们还特别安排了寻访陈寅恪故居与黄庭坚故居,追寻这片人文土壤中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返程前的当天,又一头扎入八大山人纪念馆和江西省博物馆,与“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朱耷和拥有戏剧人生的海昏侯相遇,有学者级“讲解员”相伴、解读,何其幸也。更难忘的是,辣归辣,江西菜实在太好吃啦。

游学大事记

D1临近中午,飞机降落南昌,青睐团员与早早在此等候的刘刚、李冬君老师“胜利会师”,参与了衡庐书院的启动仪式暨《文化的江山》系列丛书发布会。会后,团员现场聆听了刘刚老师的《文化的江山》同题讲座,并在瓷器专家刘涵宇老师和茶艺专家桑叶子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焚香、挂画、品茶、插花的文人四般雅事。

D2一早离开南昌驱车奔赴修水县,寻访陈家大屋和黄庭坚故居。古号“分宁”的修水县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他们给江西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D3上午前往中国陶瓷博物馆,瓷器专家刘涵宇老师详细讲述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陶到最精美的瓷,从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制瓷材料到“二元配方法”,从利用波斯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到清代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下午继续参观古窑民俗博览区,观看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瓷器生产工艺流程,还了解了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窑炉形态。

D4造访刘涵宇老师的富谷烧工作室。在工作室我们了解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的制瓷日常,更亲自体验了拉坯和画坯的工艺环节,对陶瓷手工艺的流程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也都收获了亲手参与的瓷器作品。

D5惜别景德镇返回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在展出多幅朱耷真迹;江西省博物馆里也恰逢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刘刚和李冬君两位老师为团员们详细解析了他们对展品及历史人物的思考,受益颇多。短暂的游学之旅在南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本报记者张艳艳

文化的中国始于玉

南昌,是刘刚老师的家乡,也是李冬君老师曾经的执教之地。在这个“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地,刘刚老师以一场现代书院里的文化讲座,打开了“青睐”寻访千年文明的大门。

在玉文化中产生的国家,首先是一个审美的国度

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下“文化中国”的来源。《文化的江山》开篇就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王朝中国,一个是文化中国。王朝中国写在二十五史里,所谓正史记录的中国。文化中国是什么?它是包含了所有王朝的中国。王朝只是一个一个的政权,朝代更迭如走马灯,文化中国才是本体。最近,我对史前文化做进一步考察,发现文化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实际上它真的作为一种国体存在过。

我们探讨国家的起源,一般有几个关键性指标,比如城市、青铜、文字、王权等等,基本上全球都按照这个统一标准来谈国家起源。不过,探讨中国国家起源、文明起源,和西方是不一样的。人类经过新石器时代以后,西方文化直接进入青铜时代,而中国本土在新石器时代以后,则进入了玉器时代,而且在玉器时代一停就是一两千年。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出现了玉石分离,把玉和石头分别开来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是美。《说文解字》对于玉石解读为“美石也”,符合审美标准的石头就叫做玉。

最早的玉器发现于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但跟国家起源有关的、比较成熟的玉文化是良渚文化。良渚人按照礼制文明的规范使用一整套玉器,比如玉琮代表神权,玉钺代表王权。关于玉璧,我把它解读为良渚人的“国民身份证”,此外它还有流通作用,可以当货币使用,可见良渚人的用玉体系是神权、王权和民权三权合一。

在玉文化中产生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我看来,玉的物质属性反映到国家制度里,体现为审美功能。玉是通过审美产生的,那么大致可以判断,在玉文化中产生的国家,首先是一个审美的国度。玉没有什么用,不像石器可以作为工具、武器使用,但它可以转化为一种文化认同,转化为一种信仰共同体。

良渚文化在玉石之路上形成了一个“良渚化世界”

良渚文明存在了一千多年,大家都在寻找它消失的原因。有人说是洪水泛滥,或是天灾人祸,但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基本判断——好像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从考古发掘来看也是如此,玉器时代各种冲突的痕迹、屠杀的痕迹很少。

司马迁给整个上古历史运动找到了一条历史规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的历史运动的大势为:做事者必起于东南,收成于西北。良渚人在史前就走了这样一条玉石之路。

今天来看,从江南的太湖流域一直到西北的和田、昆仑,都可以通过玉联系起来,存在一条玉石之路的痕迹。在良渚文化北上的过程中,形成了“良渚化世界”。这是比对着“希腊化世界”说的,亚历山大帝国解体以后,希腊文化就是通过“希腊化世界”保留了下来。

良渚文化北上以后,先到了江北,然后到山东跟龙山文化结合了。中国国家的起源,基本上就是在龙山文化的继续发展中形成的。从龙山文化,再向中原方向发展到山西,在晋南我们看到了陶寺文化。再往前走到陕北,这里是一条农牧分界线,中国文化在这里实现了农业文明跟游牧文明的一次大联合,有了石峁文化。由陕北再往西到甘肃,在齐家文化里,良渚文化代表国家形态、礼制文明的那套体系又出现了。我们由此判断,良渚文化在玉石之路上形成了一个“良渚化世界”。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化派

玉文化的代表良渚文化,那时人是天下观,是四海为家,天下何处不安家?青铜文化不是这样,它强调国家和主权。当时正处于青铜文化的世界体系要往东亚发展的过程中,玉文化恰好往西走,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然而并没有发生很剧烈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产生了一个现在看来还不错的结果。什么叫金玉良缘?金是青铜文化,玉是玉文化,两种文化在这里结合了。

一些成语也反映了这种结合,比如五谷丰登,五谷里的小麦就从西方来的;六畜兴旺,其中三畜来自游牧文化。还有就是大禹这个人,在东南一带,大家叫他“越禹”;在西北,人们叫他“戎禹”,这两种身份反映了大禹促成两个地区的文化融合。大禹最伟大的地方,可能就是实现了跟雅利安人带来的青铜文化的融合。

我们可以用中国近代化来做一个参照比对。近代中国也是被动地碰到了西方工业文明。农业文明要不要跟工业文明融合?大禹在河西走廊一带,碰到的也是类似的问题,玉文化要不要跟青铜文化融合?大禹选择了融合这条路。所以开国的时候,“禹铸九鼎”,就是用青铜文化来建立国家。

可以说,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化派,他主动接受了青铜文化,把它带到中原,一个新的时代出现了。玉文化包容性很强,所谓天下者人人之天下;青铜文化进来以后,又有了新的国家观念。

中国真正的王朝确立应该是到了殷墟时代,殷朝的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因为它不再到处迁都了。按照青铜文化的国家标准衡量,殷朝基本上都是符合的,比如城市、文字、青铜等等。与夏不同,真正的、稳定的王朝中国的确立,要到盘庚迁殷以后,到了殷墟时代,王朝中国才确立了。文/本报记者张严涵

做一回古人品四般雅事

焚香、挂画、点茶、插花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四般雅事。出行十分不便的时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古代文人更发明了“卧游”的方式,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元代著名画家倪瓒有诗云“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讲座结束之后,在刘涵宇、桑叶子两位老师的带领下,“青睐”团员们也充分调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启了一次特别的美之“游学”。

焚香卧游始于一炉香

这一场午后“卧游”,便从桑叶子老师为大家奉上的一炉香开始。

“大家在看古画时,会不会很好奇?这些文人在山水之间,或在书斋里赏画读书品茗时,旁边的案几上总是有这么一炉香。香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香有很多现实方面的作用,比如驱散蚊虫,清新空气。但是从更精神层面的来说,我觉得它像一种身体的记忆,一种符号。每当香烟袅袅燃起,人便很容易脱离尘世间的繁杂纷扰,进入诗境和画意中去。所以,我今天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加里曼丹沉香,大家品一品。”

伴着桑叶子老师的讲解指导,茶叶末色奁状的弦纹香炉慢慢在团员们的手中传递,幽然的香气也随之在室内缓缓飘散。

“大家拿到香炉的时候,左手端起,右手拢着香炉,轻轻地吸,让香气蔓延至自己的全身,再将脸偏向一侧,轻轻地呼出。如此呼吸反复两三个回合,以自己的喜好为准。”

桑叶子老师介绍说,这款来自印尼的加里曼丹沉香,因是土沉,再加上隔火熏香,味道并不是很浓重,细细闻之略带土辛气。所谓土沉,就是白木香结香之后被埋在了土里,经过多年的腐烂醇化而成,这样的香较之其他门类的沉香更有土的辛辣味。

有团员提问香料下面垫的白色粉末是什么?桑叶子老师回答:防止香料被过度燃烧采用隔火熏香的方式,白色的是炉灰,其中埋有香碳,火力透过炉灰作用于银质的隔火片上。如果直接用火烧香料的话,可能会有烟,有烟就会有焦煳味。而炉灰性状稳定,传热快,本身又无味,不会影响香的味道。

桑叶子老师表示,香分很多种,有炼香,也有较为常见的线香、塔香等等,但这些都属于炼制过的合香,今天现场品的这款香则是纯的木香。香炉在团员们手中传递一周后,被放置于榻榻米的一角。在隐约的香气环绕之下,体验活动进入下一个环节。

挂画线条是感性的,墨色是理性的

两轴画卷在团员面前的长案上徐徐展开,绘者正是刘涵宇老师。其中的山水长卷约5米,名为《桃源山居图》,原作是明代吴门画派沈周和文征明合作的青绿山水,刘涵宇老师取其意,改用素墨的方式去表现。另一幅10米的花鸟长卷,则取自北宋时期宫廷画院的素墨技法。

中国画讲究的是淡设色,就是把赭石或淡绿、石青这些颜色与水混合,其色淡而沉于墨线之下。何为素墨?刘涵宇老师表示,素墨既是不带设色,仅以墨分五彩表现黑白灰,形成结构与层次。油画有72种灰度变化,现代的制墨技法也可以表现出72种灰度。但宋代是没有这些技法的,那时候讲“墨分五彩”,它的灰度仅5种颜色。

欣赏着两幅长卷,会员们好奇刘涵宇老师在创作之前是否要先打草稿?刘涵宇老师回答:“我不打草稿的,直接就画,但画之前肯定要设计一下画什么。中国画有很多随意的、计划外的东西,随着心境不同,画出来的线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画可以分两个元素来看,一个是线条,一个是墨色。我一直认为线条是感性的,墨色是理性的。每个人上手的线条,根据当时的心情,手腕的力度,对线的理解,呈现出来的形态都是不同的。但墨色,不管是72种灰度还是墨分五彩,表现的都是层次和明暗关系。”

刘涵宇老师还特意举例说明,“宋代的院体画是宫廷画,线条轻柔内敛,不张扬个性,墨色使用极为繁复,层次多变使其透视极为理性,因此宋代花鸟多为写实的手法。两宋之后,以倪、黄代表的新安山水画派,以淡墨表现山水之宁静,而线条与皴法结合多有变化。至八大山人,一根线即可表现出丰富的精神与思想。”

点茶真正的好茶终归应当是好喝的茶

互动环节过半,大家都不免有些口干舌燥,此时正适合品一品江西本地出产的绿茶。江西最知名的茶,一是井冈山周边的茶;另一个就是庐山云雾茶,也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会员们当天品尝的就是产自井冈山地区历史悠久的“狗牯脑”。对制茶也颇有研究的刘涵宇老师讲解过制作工艺后,介绍了这款绿茶的特别之处,“首先要品这个茶的干香,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它有一种茶书上所记载的板栗香,非常少见。喝完以后还可以把杯底的香再闻一下。”

就在团员们享受着独特的“板栗香”时,桑叶子老师又与大家分享了五代时期宋廙撰写的关于茶的文章《十六汤品》。

“我觉得宋廙的角度和现代人特别不一样。那个时候可能茶的品种也不够丰富,制作工艺也不够精良,所以他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0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