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考古现场

考古现场

9月19日,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9位国内知名陶瓷专家,来到正在进行野外调查、发掘的建水窑考古现场,经过深入分析、研究、论证,专家认为建水县碗窑村具有的“古窑+现代手工作坊+原住民”的“活化遗存”,刷新了我国陶瓷考古的新发现,是中国陶瓷的“活态遗产”。

建水窑遗址位于建水县临安镇碗窑村,现保护面积为.58亩,是建水县古代窑业发展的鉴证,也是我国古代窑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水窑是云南已知的三处古窑址中规模最大、创烧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保存丰富且比较完整的古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学术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红河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建水窑遗址进行科学、系统的遗址发掘。目前田野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收集瓷片标本30多万片,完整标本多件,大多为明、清时期的青瓷、青釉青花瓷。

在现场,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分外欣喜,他说:“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早年建水地区就已形成整个红河流域的陶瓷生产技术体系,由于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建水与越南的瓷器有很多相似之处。原来国际上有很多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瓷器有一段时间间隔,但今天建水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历史上的空窗期,中国西南地区的建水竟然还在参与海上贸易的活动。”

追根溯源,明代临安府的设立让建水窑业兴起;瓷片物语,诉说着建水窑是我国明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卓越典范,也厘清建水紫陶脱胎于建水窑青瓷、青花瓷的历史渊源;专家此行,更为建水紫陶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为建水窑陶、瓷产业的双轮驱动、双翼发展,为我国陶瓷活态遗产、活化遗存的保护、利用“把脉谋方”。

考古现场

考古现场

“建水的窑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紫陶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它的源头是来自明代早中期出现的窑业,一直延续生产,所以古代窑址和现在的生产作坊与民居仍交织融合为一体,我们把它称为一种活态的遗产。”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说,“而这种活态遗产很有生命力,非常利于保护和传承。”他建议,建水县要把古代的制陶、制瓷文化弘扬发展下去。

走过此次考古发掘的大新窑、洪家窑、高家窑、湖广窑,穿行于碗窑村的紫陶人家,随处可见陶瓷残片镶嵌墙壁、紫陶器皿养花置物,这一陶一瓷早已融入整个村的根脉,成为碗窑的人间烟火,岁月清歌。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守候,世代相传,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因瓷而兴,因陶而立于中国四大名陶之列。

一路而行,专家学者们感慨不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编辑室主任洪石连连称赞:“看到建水窑考古发掘的现场,真的是震撼到了我,也惊艳到了我。没想到瓷片堆积是如此丰富,出土的遗存也是特别丰富,从明代的一直到清代,直至现在还有一些活化的遗存,比如何家的龙窑,都是保存得特别好,再到现在紫陶产业蓬勃发展,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专家们都认为在全国来说可能也算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次考古发现可以说是本年度或者是说这么多年来的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非常高。”

考察中,专家们还围绕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的初步判断和认识、学术意义和价值、建水窑与建水紫陶的关系等问题深入交流探讨,并对建水窑业文化、烧制技艺、陶瓷研究给予了很多箴言良策。

来自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江建新所长对建水窑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谈及两地的陶瓷渊源,他表示:“从这些出土的建水窑遗物来看,它可能和景德镇明代早期的遗物非常相似,它的变化,包括其花纹和器形相似度非常高,从这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建水窑和景德镇窑应该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青花瓷的烧制在景德镇地区对窑炉要求非常高,还有温度、气氛也要严格把控,所以只能用诸如马蹄窑之类的小型窑炉才能完成。而在建水从发掘的情况来看,都是用相对大型的龙窑来烧,这种烧制技术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再就是在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窑厂几乎是以景德镇为主,像江浙地区很有名的龙泉窑都消失了,可在中国西南方的建水,还有一个历史时间延续这么长、产量这么丰富的窑厂,这在陶瓷史上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云南网记者李树芬通讯员雷明荣陶咏梅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2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