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泉州世遗瓷韵匠心德化窑
瓷韵匠心德化窑
郑炯鑫
德化窑址航拍
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作为“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一并列入遗产名录,成为首批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德化窑址是“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德化地处戴云山区,丰富的瓷土矿、森林资源和发达的水系,以及留存至今的窑址、作坊、瓷土加工等遗迹,全面展示出宋元德化窑完整的生产体系。
德化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元时期,德化窑场林立,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尤以青白瓷、白瓷为代表,在器形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其产品大量销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当今世界各地考古中,频频发现,备受瞩目。
德化窑址是泉州乃至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无论是青白瓷、白瓷的生产技艺、造型装饰,还是先进的分室龙窑筑造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都彰显出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输出能力。
宋青白釉复仰莲纹
宋青白釉粉盒
20世纪以来,德化开展了一系列古窑址调查与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德化就已使用龙窑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唐五代烧制青瓷,宋代始烧青白瓷,元代出现分室龙窑,烧制白瓷;明代创烧的乳白釉瓷色泽温润、器形精巧,达到白瓷工艺的顶峰,被誉为“白”。
尾林窑址尾林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东南隔上寮溪与内坂窑相望。年调查勘探确认三处窑炉遗迹,窑址面积约平方米。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一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宋元龙窑1座(编号DWY1)、元明分室龙窑1座(编号DWY2)以及明清横室阶级窑2座(编号DWY3、DWY4)。此外,还对二处作坊遗迹(编号DWF1、F2)进行试掘。出土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明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青白瓷、白瓷装饰技法有模印、刻划、捏塑、堆贴等。纹饰主要有莲花、牡丹花、菊瓣、缠枝花卉等,部分器物底部模印、刻划文字。青花瓷主要有碗、盘,图案有松鼠葡萄纹、龙纹、花卉等。
尾林窑址窑炉遗迹
宋尾林Y1-1①出土模印蝶纹洗
窑具有伞状支烧具、支圈、垫柱、匣钵等。尾林窑考古发掘揭露的4座窑炉横跨宋、元、明、清4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尾林窑址出土窑具伞状支烧具
宋代德化窑产品主要以碗、盘、盒、瓶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同时,还注重造型艺术和审美情趣,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鼓腹长流喇叭口的执壶,以及形式繁多、大小不同、制作精美的瓷盒等。这些器物胎质洁白细腻,薄而坚硬。釉色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者呈湖绿色,淡者接近白色。纹饰线条之流畅,构图形象之简练雅致,题材内容之丰富,国内少见。
明清·橫室阶级
内坂窑址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三班村,上寮溪南岸,西北距尾林一号窑约米,面积约平方米。经年、年考古调查勘探,已确认4处龙窑、分室龙窑遗迹。年,福建博物院组织队伍对二号窑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揭露二道残存的隔墙,都仅存最底部一层立砖;窑门揭露7个,均位于西侧,窑门底部与窑底平;护窑墙揭露5处,主要位于西侧中前段地势较低处,平面多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等;窑尾破坏较严重,出烟室仅存倒塌堆积及痕迹。出土器物以青白瓷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盏、盒、瓶等。大部分器物的器表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等窑具以支圈、伞形支烧具、垫柱为主,少量匣钵。内坂二号窑的窑炉结构较为简单,窑墙未发现多次修补现象,出土产品风格以南宋中晚期为主。初步认定内坂二号窑年代为南宋中期至元代初期。
内坂窑址窑炉遗迹
内坂窑址作坊遗迹
屈斗宫窑址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一处元代窑炉遗址,窑基长(坡长)57.1米,窑室17间,宽1.4-2.95米。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宋元时期德化窑的产品以青白瓷、白瓷为主。器型多以碗、盘、盒、洗、执壶、军持、瓶等日用器为主。在制作过程中流行刻花、划花、模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德化窑的高足杯、粉盒、军持、壶、花瓶、碗等产品目前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区多有出土,并大量发现于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爪哇沉船、马来西亚丹戎新邦沉船、惹巴拉沉船等水下沉船中,证实德化窑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外销产品。
屈斗宫窑址遗迹
宋·窑具
元·米黄釉炫纹折腰碗
元·白釉高足杯
元·米黄釉三系罐
屈斗宫窑址出图蒙古人头像纹洗
(图文转自泉州学研究所,作者系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作者/来源:旧器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