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发展 >> 从盛极一时到销声匿迹,这位茶艺顶流经
建盏,始于名窑林立的宋代
是建窑烧制的一款黑釉瓷器
因产于古代建州而得名
它曾风靡一时,上可供皇室,下可达百姓
既受僧侣追捧,又被俗世喜爱
它东传日本,引得藏界大佬竞相收藏
后来却销声匿迹,留下无数江湖传说…
现如今,它又突然闯入人们的视野
创造了市场神话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盌年纽约佳士得
成交价:.1万美元(约万人民币)图源网络
还在各大影视剧中“强势出镜”
左:《清平乐》中,宋仁宗与曹皇后以建盏斗茶的画面
右:《梦华录》中,赵盼儿正以建盏点茶图源网络
这一切的背后
究竟是人为的推动,还是意外的原因?
故事
还要从“一言不合就斗茶”的宋朝说起…
有宋一代,上至王宫贵族、文人墨客
下到市井庶民、乡野村夫
无不以斗茶为乐事,随时随地都能斗一把
北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斗牛斗鸡斗蛐蛐大家都听说过
这斗茶,是怎么个斗法?
在古代,茶叶多制成茶饼
碾成细末后才进行冲泡
而斗茶都是在此基础上供人比斗的一种娱乐方式
并以汤色、汤花的优劣进行评判
汤色指冲泡出茶水的颜色,通常以白为上乘
汤花指注入沸水时汤面泛起的泡沫
讲究的是汤花的颜色和持久度
宋人当时斗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宋太祖赵匡胤杯不离手
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宣传茶文化
由于帝王的好尚,上行下效
宋朝,洋溢了一股“不斗不是宋朝人”的风气
由于斗茶的盛行,适用的茶具当然迅速跟进
对于斗茶时所用茶盏的选择,徽宗认为:
为体现茶汤的颜色,盏色最好是青灰的;
盏高不用太深,否则掩蔽了茶色;
盏宽不能过大,否则茶筅不能完全击拂;
此外,为保证打出的泡沫更为持久
所以盏的保温效果一定要好!
赵佶《大观茶论》之论盏
而建窑所产的黑釉瓷茶盏正符合斗茶之需
和以往的茶盏恰恰相反,盏墨黑如漆
却更好的体现出茶汤之白
且其胎体厚重,便于保持水温
所以当你斗茶时,选择用建盏出战
便相当于开了物理外挂,胜率大大提高
伴随着斗茶的兴起,建盏也愈发火爆
在当时的茶器市场上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曾经的茶具界霸主青瓷白瓷无奈退下宝座
建盏,喜提“新一代斗茶神器”的称号
后来,人们又觉得纯黑的盏似乎过于单调
建窑便凭借着日臻成熟的制瓷工艺
烧制出了很多带纹饰的茶盏
宋建窑曜变天目盏(残)年杭州出土图源:动脉影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建窑油滴天目茶碗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图源网络
天下瓷器虽然也可以在胎釉、造型、花纹上
通过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而创作出
具有精美的艺术效果的作品
但是建窑的黑釉茶盏
如“曜变、兔毫、油滴、鹧鸪斑”等釉色的表面
所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的斑纹却无人能仿
它们没有经过人工的刻意雕琢
而是依靠釉料的配方变化
并依托窑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的不同
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火的艺术在窑炉内
自然变幻产生出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花纹
宋建窑曜变天目盏(残)年杭州出土图源:动脉影
人们发现平凡的黑釉竟也能焕彩勃发
无论胎釉、造型、花纹
都开辟了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的崭新天地
斗茶,已不仅仅是斗出茶品的优劣
更重要的是在追求一种精神上愉悦的艺术活动
而建盏,搭上了斗茶的东风一跃成为
宋代如日中天的茶器顶流甚至远销国外
然而,建盏的辉煌却只在宋一朝
随着宋代的灭亡,斗茶风潮逐渐消退
至元代,散茶品饮之风兴起
由于散茶茶汤尚绿,故首推白釉彩瓷
风靡一时的建盏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南宋建窰兔毫茶盏年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5,84万港币图源网络
建盏,因斗茶而风靡,也因斗茶而衰弱
在宋代之后的历史里,遭受了漫长的冷遇
迈入新世纪后
更多的人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