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华禹钧瓷在神垕,守望千年不熄的窑火

发布时间:2025/4/10 14:42:27   

盘体主色调为蓝白,湖水荡漾,树藤缠绕丛生,鸟雀惊飞。盘边,有一缕红色夕阳。色彩图案,皆源自变幻莫测的窑变。姚雪垠先生曾为它题诗:“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

欣赏钧瓷之美,易;梳理钧瓷的故乡神垕古镇的渊源流变,难。一座因瓷而生由钧瓷而兴千年“活着”的古镇,历史上,它有百余处古窑址,它有明清七里长街的繁华。当下,它的窑火千年不熄,有几十家成规模的民营作坊,佳作迭出,大师多多。钧瓷,“可在博鳌与各国政要相会,也能在普通百姓的博古架上,让一片片惊羡掠过。”

神垕,千年窑火不灭。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本身是个集民俗、文化传统和陶瓷工艺于一体的“大文物”,丰富而鲜活,纯粹又驳杂。

神垕千年发展史,由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促成。陶瓷生产空间的演变,决定了古镇的发展演变。哪儿有窑火熊熊,哪儿就是古镇的CBD。

跳出中国讲陶瓷,china,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跳出河南讲瓷业,神垕,作为“北方瓷都”,可与江西景德镇媲美。

跳出神垕讲古镇,我们先从古镇西南十余公里的下白峪讲起,那儿,是古镇第一炉窑火燃起的地方,是古镇的前世。

大刘山北坡有白峪河,发源于伏牛山陡峭的山间,冲出山口后平缓地自东向西流淌,遇到一道低矮山梁,形成一个河曲转而北流,在河曲部形成一片较大的河滩地。下白峪窑址,坐落在白峪河北岸河滩地上,窑址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位于现在的于沟行政村区域内,黑色标牌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垕钧窑址”的字样,立牌日期是年5月。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环顾窑址四周,是一大片荒地,长满杂草野树。荒地一侧山坡下,还是杂草野树,其间有些碎石瓦砾。我们坡上坡下看了一圈,无所得。拦住一位过路的村民,他说:“坡上坡下全是文物工作队的发掘现场,发掘完东西都运走了,地面回填了。”

“下白峪窑址,是神垕古镇最早的具有考古学依据的窑址,学术界也称它神垕窑遗址。新中国成立初期,禹州本地考古部门做过调查。年,北京大学秦大树教授带队,对它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神垕镇旅游办主任艾林波说。

年之前,于沟村民发现,这儿到处是碎瓷片,翻修房屋还经常挖到大小不等的古窑炉。秦大树来此时,“地表上随处可见古代瓷片,尤其是有一些精美的花釉瓷片和大块的腰鼓残片,这是我们决定在此处发掘的原因。”

考古发掘出土了丰富遗物,发现一座窑炉和一处窑前作坊。这里地层关系简单,叠压关系清楚,充分说明自中唐到晚唐很长一个时期内,下白峪窑场都在稳定持续地进行陶瓷生产。

秦大树等人撰写的《下白峪窑址发掘简报》中称:此处窑址以生产平民日用花釉瓷为主,产品供应周边区域。创烧时代可以追溯至唐天宝年间,断烧时间为唐晚期,持续烧制时间约年,是目前发现的神垕最早的窑址。

唐代花釉瓷是这个窑场出产的精品,它是在黑釉上施以彩斑釉,烧成后,彩斑呈灰蓝或灰白色,具有一定乳浊感。宋代钧瓷创烧铜红釉后,往往在器物表面施以铜红彩斑作装饰,唐代花釉瓷,被学者认为是宋代钧瓷的源头,称作唐钧。

金,钧窑天青胆瓶,现藏于台北。

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钧瓷源于唐”之说的考古学实证。

自唐代开始,围绕下白峪窑场,周边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并具备一定的商贸能力。

白峪河给人带来的惊喜远不止此。“白峪河两岸,每隔一二里就会有窑址出现。窑场范围可达3平方公里。继唐代之后,此地又成为宋钧创烧之地。以此为核心发源地,钧瓷在宋元之间得到大规模传播和发展。在神垕境内,则呈现由西向东的发展趋势。”禹州学者陈丹丹撰文称。

刘家门窑,坐落在白峪河北岸,在下白峪窑址东侧。年到年,秦大树带队对刘家门窑发掘,出土大批器物和瓷器残片。在距离刘家门窑不远处的霍垌村,出土了一批窑藏钧瓷。当地并无霍姓村民,秦大树推测“霍垌”地名应为“货洞”谐音,是当地窑场挖土洞储存陶瓷的地方。

考古发现显示,刘家门窑址从北宋创烧,一直延烧至元代,自宋至元证据链条完整。以刘家门窑烧制规模、持续性和影响力,说这里是神垕古镇乃至整个钧窑民窑系生产的先驱和典范,毫不为过。

“(刘家门窑)从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钧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部分器物,与北宋后期最高生产水平的窑场产品造型相似,表明早期钧窑不少器物是高档产品,面向宫廷或达官贵人。”秦大树等人所撰写《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简报》称。

“秦大树原来不承认宋钧的存在,下白峪窑和刘家门窑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认知。”90岁的禹州老文物工作者教之忠笑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8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