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介绍 >> 陶瓷之乡佛山,探秘南风古灶
假期在家太无聊,那就跟我一起去撩,去撩一撩咱们中国的陶文化,去聊一聊佛山人家,去看一看南风古灶,去领略一番陶瓷之乡的风采。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举世闻名的陶瓷之国,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地方,素来有“南国陶都”的美称,那就是广东省佛山市的石湾镇。这里也是是岭南历史上著名的陶业基地,现在的石湾集旅游、观光、生产于一体。
而南风古灶就位于石湾镇,同时也是了解石湾历史的重要途径。如果你要想了解千年陶文化,只有走进南风古灶,才能真正了解闻名中外的石湾陶的生产过程,才能真正了解石湾与中国数千年的陶文化。
南风古灶开始修建于明正德年间,年来窑火从来没有熄灭过,生产也从来没有间断过。更为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在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后,南风古灶至今依然保存完整。
如果要问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窑是什么?那肯定是南风古灶,并且它还是我国至今仍在使用的龙窑。之所以称为“龙窑”是因为窑依山而建,就像一条龙。
而石湾本地人又称它为“灶”,加上龙窑的灶口正好对着南方,每逢夏天这里凉风习习,所以又叫南风古灶。
年南风古灶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南风古灶因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被誉为“活的文物”“陶瓷活化石”等。
根据相关史料,南风古灶是由霍氏家族所建。霍氏始祖一开始并不在佛山,他们是在山西经营陶器烧制,后来落脚到广东佛山石湾镇。他们来到这里,发现也有人在做陶器,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做起了老本行,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发展,霍氏族人在元代“文灶”的基础上建造了南风灶。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南风古灶,乃是历经明清两代后来经过不断修葺后才形成现在的面貌。如今的南风古灶,窑体总长达30多米,窑墙外宽6米、内宽平均约为2.3米,通高约有2米,以窑的中断部分最高。南风古灶全窑平均倾斜度为12°,也就是每米平均升高为20厘米。窑膛头尾坡度被认为是世界之最。
南风古灶窑内的结构如今大体上还是按照旧貌保存。窑腔是用小型的砂砖砌成,就像一条小型的隧道。窑内平面呈现船底形状,两头窄,中部宽。窑的顶部呈圆拱形,窑壁和窑顶都是用砂砖砌成的。窑顶厚度约为0.25米。窑炉前端设有燃烧室,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窑头”,用来预热升温。窑灶一共有5个窑门,宽约0.7米,高约1.4米,做每一段进出窑之用。
从窑头到窑尾,共有29到34个排火眼,这些排火眼主要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柴火之用。这些排火眼每排大约有5个,每两个相距0.85到1米。烧窑的师傅一般是自上而下从火眼处投放木柴时,当这些木柴燃烧起来的时候,整个古灶就犹如一条燃烧的火龙。烧窑时,最高温度能达到℃。
历史上,南风古灶一直主要烧制日用陶,像茶壶、茶杯、碗、罐等等,从清朝后期开始,南风古灶也开始烧制一些艺术摆件。
南风古灶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主要以木柴为燃料,装窑的师傅并不依靠现代的气窑、电窑之类,而是仅仅凭借肉眼来测定温度,然后随机应变,这一绝活让很多人惊讶。
而如果要烧制一窑产品大约需要3天,也就是俗称“三日火”。三日一窑,速度并不快,但是古窑依然坚持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这也给石湾龙窑带来了极好的声誉。因为用柴烧,温度具有不确定性,很容易形成古窑特有的“窑变”现象,从而获得罕见的、釉色变化独特的稀世珍品,也因此拥有“石湾龙窑,每窑一件宝”的美誉。
南风古灶旅游区主要是围绕着南风灶、高灶、高庙、林家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来的,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高灶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修建,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高灶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基本上与南风灶一致,而之所以叫“高灶”是因为这条窑修建在高庙的后面,建窑的主人希望它能够承接高庙鼎盛的香火。
高庙开始修建是在清代,也叫“福善祠”与佛山祖庙一样地位显赫。庙内曾经藏有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在位时重修的福善祠碑记并且有12通之多,这些可都是石湾镇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可惜后来因为一场大火大多都被焚毁,现如今只保留了偏厅。
林家厅在明代的时候开始修建,最开始是叫林氏家庙,到清朝嘉庆年间,林绍光、林龙光、林缙光三兄弟把林氏家庙改作居室,也称为林家厅。深三进,采用相同小院,楼阁厢房等,是颇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
南风古灶的陶瓷源远流长,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见证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
如果你想探寻佛山陶文化,那么就来佛山南风古灶!#发现新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