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清华教授白明你内心鲜活,传统就有生命

发布时间:2022/12/11 17:13:45   

年10月31日,艺术家白明在江西省图书馆做了题为《生活中的艺术,传统中的现代》的讲座,为惠及更多陶瓷艺术爱好者,特整理讲座录音,分上下两期以飨读者。

你内心鲜活,传统就有生命

生活中的艺术,传统中的现代(上)

白明

感谢能在赣图百年时来给大家做一次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围绕江西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陶瓷展开,我将用相对短的时间来探讨一个略显概念、宽泛的话题:传统中的现代。

当我们处在拿着智能手机,不用现金也可以正常生活的大数据时代中,每个人对待文化和艺术的感受反而会因为信息的频繁更迭、过于集中、极度便捷而发生变化。在高效率化的生活中,我们对相当多的传统文化概念没有时间深究,也不再思考其背后的内容与意义。其实有些我们非常熟悉的艺术与文化概念,假若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被重新提出,你会发现那些自以为根深蒂固的认知和一些熟知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远古中的现代

“传统”一词在座都耳熟能详,但今天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也需要加入大量新的内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积累了大量了不起的古代艺术遗产,作为继承人的我们很自然地把它当做祖先的伟大发明创造来加以供奉、弘扬和继承。但是追随传统的同时很多人忘记去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几千年前的陶瓷艺术是否也蕴含了非常现代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语言?其实,一直到今天,这些远古的馈赠仍然是许多重要现代艺术家思维的源泉。

上个世纪,抽象绘画风靡世界。抽象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西方艺术家利用几何形态及线条等基本视觉元素进行创作,表达他们对形式、色彩、情感和自然的认知。如果我们拿这样的特征来衡量四五千年前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在生活资源极端匮乏、工具生产捉襟见肘的恶劣环境中,早已开始使用抽象的几何线条描绘一个情景交融的世界。由此可见,用今天的视角重新观看这些古老的人造物,会令我们的想象能够跨越地域与时空,发现历史与艺术的全新纬度。

很多人也表示看不懂当代艺术,但从来没人问过自己:为什么看不懂?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理解艺术的标准,当欣赏的标准与艺术家的表达对应不上时,困惑就产生了。从而我们就需要思考:“艺术就该如此”的标准是不是唯一的?而我们心里为什么要装着这样的标准?

透过岁月的长河,用今天的目光来看待古老的艺术便可发现,传统之中其实蕴含了相当多当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引以为前卫的元素;而恰恰相似的是,再看今天很多人不理解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实也映射着遥远过去的影子。只有当我们不再以固有概念将文化和知识禁锢,而以开放的心态积累大量图像记忆,并运用想象力去寻找挖掘不同的对应点,我们的审美才会跨越自我设立的障碍,获得心胸和视野的开拓。当然也更显出二十一世纪人的思想与文化的宽容和接纳,而这也恰恰是这个世纪最为了不起的文化象征。

龙山文化高柄杯

譬如这件龙山文化的黑陶,若沿着容器中轴横截断切,把底加宽,就犹如一个红酒高脚杯的形象;小巧而稳定的底座中也包含着现代建筑的元素;如果以技艺的精湛程度来衡量,薄如蛋壳的泥制器壁,即便是今天的手艺人也不禁拍案叫绝。然而,很多欣赏者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外观,没有人在脑海中设身处地,放电影一般去想象并还原这件器物的时代:在没有电、没有机械设备的原始岁月,先民仅仅用自己的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如此精彩、严谨,充满礼仪、尊严、高超技术表达的黑陶,是怎样不可思议的一件事!生活在四千多年后的我们,怎么能不为这诞生于生活艰难技术落后的时代的杰出创造而震惊,被此等精神激励,心生由衷的向往。

马家窑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灰陶素面磨光爵

陶鼎战国

再看这些陶瓷的装饰与器形的变化,这些都是先民有意而为之的形象创造。从一个简单的容器开始,经过对实用的探索向礼仪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陶瓷的演进史”,真实记录了华夏民族几千年历程里的生活与文化改变。它们是真实的信物,证实我们与祖先之间的亲密联系,给人以远远大于文字解释的心灵力量,那是生活与艺术的力量。

面对下面这张兵马俑的图片,大部分人会震撼于陶俑的数量和秦朝的强大,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几千年前墓葬的周边日夜不休的千百个窑炉。这些窑炉分工合作,有些专烧头部,有些是专烧身子,有些则专烧车马……可以想见在秦朝的时候,不止是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还拥有组织精良的分工管理,能够协调大量的工匠和复杂的制作工序,甚至形成了“实名追责”的制度——每个陶器身上的编号都对应着具体的窑口和责任。窑口兴盛、工匠来往穿梭,这两千多年前景象,却有种现代工业文明萌芽的“景观”。

兵马俑秦

上面的例子,其实是希望大家培养“读图”的能力。图像进入你的视线并不意味着你就理解了它,读图的前提是知识的积累和连结思维的养成,很多图片只有当你不断反复去看的时候,才能有意识地主动获取更多的信息。而凡是被动观看,其实这些信息没有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而且只会建立固有的、麻木的认知。今天讲座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教给大家依循艺术的视角去还原生活,利用现代人的想象力“穿越”历史,再来领略祖先带给我们的艺术冲击力,这种文明的提升和自豪感也将变得真实而温暖。

从彩陶到瓷器,短短十几分钟,我们已从四千多年前来到了距今两千年的时代。越是远古的历史说起来越觉短暂,越近的历史却逐渐显得琐碎而漫长。离我们越近的事物,观看的角度和层次就越丰富,带来更多困惑和争论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本研究体系。

讲座现场

中国陶瓷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但今天都以“传统”一词笼统概指。另外,很多人在模糊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误解,甚至简单地把它与“现代”对立,而事实并非如此。“传统”首先包含的就是文化现象,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民族概念、地域概念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它与人的记忆和生命有关。

比如在景德镇与人谈陶瓷,就能形成一种极具地域情感的沟通,但离开景德镇就不一定。需要小心的是,这种区域性文化情感一不小心就容易在小群体的抱团拥护下失去批判的理性,陷入“唯我独尊”的误区。很明显的是,若是把景德镇的陶瓷传统视为中国唯一的标准,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德化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的传统?然而对一些陶瓷匠人来说,陶瓷传统往往只意味着他所在地域的独有审美,这种以偏概全,将地域性陶瓷传统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论调,是全然不符合逻辑的。

所以对传统的理解一定要加上地域、时间、民族的习惯和记忆。当我们把这些都放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传统突然间又变得富有弹性和活力,它是随时接纳不同的新事物,有机地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我们的想象力也能在其中得到无限的养育。我今天给大家看的传统器物,有象征权利的、有宗教礼仪的、也有反映世俗的,它们与今天均有相通之处。我们从简单的陶瓷里面,以弹性的方式去思考,传统的一切就会变得很当代。“温故而知新”,研究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而非回到过去。

灰陶夹彩舞踏纹奁西汉

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东汉

陶牛北齐

龙纹绿釉瓷碗唐

三彩宝相花纹罐唐

三彩鞍马唐

传统其实是一个大概念,凡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切片式地了解某一个点,将某一个时代的某一种方式当做自己的终身依赖和情感归依,并借由“传统”的外衣排斥其他的所有文化,这个不仅不是传统,这个是反传统。

现在我们说说中国的“瓷”。这里澄清一个小概念,我们常常说中国是陶瓷的国度,但准确来说应该是“瓷之国”。陶在世界各地的人类早期文明阶段均有出土,与非洲、中亚地区以及日本的出土陶器相比,中国并不是最早的。但我们东周时期就烧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原始”瓷。

原始青瓷罐西周

中国陶瓷几千年来跟华夏民族的发展史紧密相关,宋代尤其显著。历经唐朝的繁荣盛世,宋代的礼仪文化和理学文明走到了新高度,而这个时期的陶瓷艺术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制作和审美的顶峰。宋代名窑多如牛毛,比如景德镇窑、德化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等,但为何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宋窑却只有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景德镇也在宋代崛起,却为何不能上榜?其实这里不难发现,五大名窑的经典作品均属于宋代当时的“贵族审美”,从而排斥了与其不相一致的窑口,所以一定要将时间带入才能领略当时的审美方式和文明的璀璨程度。

然而这里我想说的却是,宋代五大名窑后来基本上都断流了,可是景德镇却至今还很昌盛。汝、钧、官、哥、定几个窑口备受追捧了几百年,连景德镇窑、德化窑都不能与之并论,却还是逃脱不了凋敝的命运。景德镇延续了一千多年,这股生命力源于哪里?难道仅是因为技艺、样式、审美的差异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再好的东西,几百年一成不变就僵化了。失去创新力的五大名窑,不可能再让一种工艺、一种审美维持下去,无论它曾经如何辉煌。传统就在那,怎么认识它体现了每个人自己的心胸和文化判断。你内心鲜活,传统就有生命,如果传统的样式在你心里成为“化石”,传统的灵魂也就死了。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

定窑白釉刻划缠枝莲嵌铜口钵宋

哥窑海棠花盆宋

官窑花口壶宋

钧窑紫斑釉六角洗宋

磁州窑白釉黑花虎面枕宋

青白瓷枕宋

黑釉兔毫斑碗宋

青瓷牡丹纹粉盒宋

当阳峪窑绞釉小罐宋

影青执壶宋

说回景德镇,当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兴盛了几百年的时候,景德镇发明了影青釉,就是这隐约介乎于青与白之间的釉水,成为景德镇伟大名声崛起的开端。不要小看这一点点的南北中和,如果说这个城市真的有一道光照进来,那就是青白瓷。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创新。青白釉并不是简单将青、白两种颜色的釉混合,它的出现其实跟泥土的配比和窑火的控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只知道埋头钻研传统技法和样式、提倡模仿传统审美的人并未思考,如果在宋代没有一个人去发现那样新颖而独特的泥土和烧制技法,怎么还会有今天的景德镇?那个时代没有今天的科技,可以通过仪器分析知晓化学成分,通过电子测温得知准确的温度和气氛,那个时候依靠的是经验和“感觉”,技术的创新更加不可控,也更为困难。但“感觉”是一个民族在生产力条件非常低下的情况下最了不起的能量,它可以预知一些东西,也可以预判一些东西,还能找到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直觉往往能让你找到最具有意义的了不起的地方。

是这样一群敏感而期待新事物的人,通过不懈的尝试和实践发现了景德镇泥土中的不同——能够烧出更高温的瓷,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发明了最独特的高温窑以适应这种泥土的烧造。窑炉的发明相较于釉料更为不易,中国从东汉时期在浙江上虞烧成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开始,不断改进工艺配方,领先世界制造出最完美的瓷器,让西方追随迷恋了近千年,而他们直到十八世纪才在模仿与摸索中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可见我们对窑炉烧成的那一点点改良,如果用今天的科技做比方,我认为其技术性和影响力都不亚于卫星上天。

青花鱼藻纹大盘元

白瓷达摩坐像明

绿釉刻花牡丹唐草纹钵清

粉彩花鸟纹瓜棱瓶清

深隐渔舟在画图民国

从青白瓷开始一千多年,景德镇为何到今天还在兴盛?原因很简单,青白瓷之后,景德镇的陶瓷几乎每个世纪都会有新的发明诞生。每一次的创造,都为某一即将被社会抛弃的陶瓷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景德镇是靠着不断地发明创造走到了今天,青白瓷、青花、釉里红、釉下彩、釉上彩、高温釉等等,器形的变化、从容器到雕塑,延续到生活与审美的各个细节之中。

传统从来没有约束过人,是传统观念约束人。所有的传统都在养育我们,任何人走到这个时代,都脱离不了传统,无论你是最古老的艺术还是新艺术,都是从过去的一切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借助于这些联想,用今天的眼光、心胸、表达做出来的新东西。

今天回顾的这些陶瓷作品,哪一件不是古老的?可是每一件在它们出现的时代,都是当时伟大的创新!千万不要因为活在二十一世纪,就把过去仅仅视作传统。“传统”和“当代”在时间上不过是相对的概念,当我们回到宋代的语境,回到那些器物诞生之初的环境中去感受,“传统”其实也曾经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当代”。古人没有所谓“现代”“当代”的词语,也无从将其与传统进行辨析。“五四”时期,当整个中国处于多灾多难、民族危亡之际,为了鲜明地表达不同于以往的封建文化和思想,“现代”“当代”的思想倾向才出现,作为区别过去的标志被频繁使用,但它们表层含义的背后,是流动于历史上每个时间节点的“当下”,我们要带着整体的文化观去思考“传统”和“当代”的问题,然后再去看这些作品,才能真正看到其中所包含的生活、艺术、传统和现代的诸多信息。

如果这些都放在一起去思考,再来问“什么是现代和传统?什么是工艺与艺术?什么是生活?”没有谁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来。我们今天所有谈的古老事物都曾经是某个时代伟大的创造,是曾经的一群有“现代”意识的人所带来的创新。正因为如此中国在传统的农耕时代,无论是技术、经济还是艺术审美,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反观今天,我们大多数时候享用着人类集体智慧带来的发明以快速获利,我们可以在很多产区看到借助于仿古去模仿从而获利的现实来满足一些商业的需求,这当然也是每个窑口维持大量窑工,可以保持工匠群体存在的基础,但是作为艺术家和创造者要认识到这种模仿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并感受不到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但突然间一个源头上芯片的断供,便立马让很多企业陷入危机。同理,对工艺和样式的模仿无论是来自于传统还是同时代的其他人,虽然能快速带来利益,但对整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没有任何益处,长此以往只能使整个行业都陷入被动,作为艺术家和创造者要认识到这种模仿不是今天艺术的出路。传统中的现代,意味着对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创造力的复兴,这需要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人,以艺术的眼光发现不同的过去,创造不同的现在,迎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元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6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