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前景 >> 克拉克瓷陪葬,明代皇室墓葬的特殊冥器
明万历青花克拉克瓷菱口碟网络图片
我国历史上历来流行厚葬,陪葬之物自然不少,许多殉葬品都是仿照实物制成的。如瓷俑、器物、房屋、亭阁、动物模型之类,只供殉葬而不能实用。这些陪葬品成为了封建迷信的寄托之物,人们认为这些陪葬之物能满足逝者所需,更有葬俗认为某些陪葬品能够让逝者的灵魂超脱。“打破为实,落土为安”便是从先秦就开始流行的一种葬俗。
明万历青花克拉克瓷大盘网络图片
明代嘉靖及以前的江西墓葬出土的陶瓷,大部分都是完整器或特意打碎的陶瓷,直到万历时期,因为克拉克瓷的兴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葬俗,最终出现了为陪葬特制的瓷盘。这一发现多出现于江西地区明末清初的墓葬中,这种葬俗显然不是一日完成的,而是经过某种原因的积累才逐渐形成。
明万历克拉克青花盘网络图片
据考究,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典型开光纹饰的克拉克瓷产生于明代嘉靖年间,真正兴盛于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克拉克瓷最初作为中葡贸易中重要的交换物品,曾一度风靡于欧洲,装饰精美的克拉克瓷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它既有欧洲的装饰趣味,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许多贵族还花大价钱定制属于自家纹章标识的瓷器。
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网络图片
由于外销的克拉克瓷一般用于观赏性质的摆件或挂件,所以比一般用于内销的实用瓷器要薄很多,因此在窑内高温状态下更容易坍塌或烧坏,成品率比较低,导致残次品大量存在,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渐渐就有一些百姓以低价购入残破的克拉克瓷盘作为陪葬器使用,从而取代了花高价购买整器。这个现象可以说是古代老百姓既继承传统,又发明废品利用的典范。
网络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江西地区发现的一个“特殊”的瓷盘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江西省南城县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出土了一件底部破口的四吉祥向日葵花卉翎毛纹盘。朱翊鈏墓中出土了许多精致的瓷器陪葬品,而唯独这个克拉克瓷盘是残次品,作为一位王公贵族,全部用精品陶瓷作为陪葬品不会是一件难事,那么出现这样一件“异类”又是为什么呢?唯一可以合理解释的是,受到了当地老百姓陪葬风俗的影响。
明万历克拉克瓷青花盘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瓷盘的缺口在底部中间的位置,而四周却是完好的,就证明它并不是在窑炉中烧坏的,而是在入窑烧制之前瓷胎就已经有裂纹了,一般而言,如发现坯胎有问题会立即停止制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此类瓷盘还继续施釉并且入窑烧制,可见当时的窑工做这个破口的瓷盘是有目的性的,推测是专门为陪葬而特制的。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一些利润。这种瓷盘正是因为这种葬俗的流行才会继续生产下去。
网络图片
本用于外销的克拉克瓷陆续在江西抚州地区的明万历至崇祯时期的墓葬中发现,出土器大多为盘类。21世纪以来,随着文物市场的发展,江西抚州地区很多墓葬出土的克拉克瓷盘流入市场。这些墓葬出土的克拉克瓷均普遍开裂,而且奇怪的是在墓葬中均置放在死者的头下。造成这一独特现象的原因可解释为当时的人们有着打破通灵的葬俗观念。古时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不会死去,而克拉克瓷盘上的裂缝正好是人的灵魂通向仙境或天堂的出口,能够使灵魂转世再生。这种残破的克拉克瓷盘就正好适应了这一地区人们通灵的葬俗观念。
明万历克拉克瓷青花盘
其实毁器或碎物的丧葬习俗自先秦以来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都存在,例如在许多商代墓中就发现有大量被打碎的陶罐碎片,或者玉器碎片,有的放置于死者身下、有的放置于腹部、还有些是握在手中,对于这种葬俗也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认为如果要随葬品的灵魂受死者灵魂的驱使,就需要把器物打破,否者死者无法享用。还有一种说法是使活人避开被死亡玷污的物品,避免死者转回来寻其财产;还有学者认为碎器是一种高规格的祭法,而后演变为民间习俗。
明万历克拉克瓷青花盘
直到今天为止,在江西的某些农村仍有“打破为实,落土为安”的葬俗。丰富的葬俗文化伴随着人们从远古走来,人们选择了一种使自己得到慰藉的方式来祭奠死者,并“创造”了一个几乎与现实无异的另一个空间世界,神秘的葬俗文化可理解为一种情感寄托。而许多出土器物也为后人研究古人的生产活动、行为心理、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佐证。
明万历克拉克瓷青花盘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明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