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中国名窑遇林亭窑址

发布时间:2024/9/11 13:18:02   
郑华国 http://www.yunweituan.com/jkdh

遇林亭窑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北约5公里的遇林亭,紧邻风景秀丽的莲花峰,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遗址之一。遇林亭古窑场为建窑系重要遗址之一,始建于北宋,年发现,-年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分布于8座山丘上,面积约6万平方米,发现龙窑2座,作坊遗迹1处。

建窑系重要遗址遇林亭窑址

科学发掘揭示了这座尘封近千年的古窑场的真实面貌。遇林亭窑址的作坊区和窑炉区基本完整,是保护相对良好的关系,这在福建省的其他古代窑址中是十分罕见的。而这里出土的金银彩黑釉瓷器,此前更是从未问世。它对福建“黑建”窑系的深入研究开阔了领域,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遇林亭窑址作坊区全景

遇林亭窑址是宋代以烧造黑釉瓷茶具为主,青釉瓷为辅,精粗兼备的窑场。作为古代以烧造茶具为主的窑场与武夷山悠久的植茶历史紧密联系、相得益彰。这里生产的茶具曾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对这些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窑址内出土的“描金银彩”黑釉瓷碗在中国乃至世界同类窑址中属首次发现,在国际传世品中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证实了“描金、银彩”的产地在武夷山。描金银彩的黑釉碗在日本茶道界被视作遗世珍品。

遇林亭古窑出土的黑釉碗

早在唐代,闽北地区就盛产茶叶。北宋年间,武夷岩茶已驰名全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此写下“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的诗句。宋末元初,武夷岩茶超过“北苑”,其茶质之优,外销量之巨,冠盖全国,至今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茶文化踪迹。遇林亭窑场生产的乌金黑釉瓷器造型古朴美观,风格独特,作为当时流行的茶具,与宋代盛行的饮茶之风密不可分,不啻是武夷茶文化的璀璨明珠。遇林亭古窑黑瓷釉色品类丰富,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代表性釉色有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曜变等。

遇林亭古窑代表性黑瓷兔豪盏

遇林亭窑址作坊区位于两条溪涧交汇处,地势相对低缓开阔。西南远溪一侧逐级而上,延伸至山丘坡地的窑炉区段,使制坯与装烧的工艺流程连为一体,体现了总体布局的严谨。在发掘中发现,此处遗迹之间存在着叠压、打破的层位关系,表明它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曾经不断地改造与扩充。

遇林亭古窑1号窑炉遗址

遇林亭窑址发掘清理了宋代两座半地穴平焰斜面龙窑,其中1号窑炉遗址长73.2米,2号窑炉遗址长.1米,两座窑炉窑基宽均为2米,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窑址之一。就目前的资料分析,遇林亭古窑大体可分早、晚两个时期:北宋至南宋早期为早期(12世纪),晚期约在南宋中、晚期。

遇林亭古窑2号窑炉遗址

相传在北宋晚期,中原兵戎四起,百姓纷纷南逃。有一天北方烧窑师傅林某携家眷逃难,路过当时窑地所在地风雨亭(今武夷山市星村镇莲花峰)避雨,偶遇两位林姓同宗,一为建州水吉窑制坯师傅因找寻瓷土原料到此,一为当地人系风雨亭四周山场所有者。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窑,山上松柴、瓷土等原料充足,且交通便利。三人越谈越投机,决定合伙在此地营造窑场,一人出场地及制瓷设备,一人负责制坯技术,一人专责造窑烧制。由于三人齐心协力,加上条件得天独厚,第一窑试烧便大获成功,窑场越来越火……为纪念三人的偶遇,便将初聚的风雨亭更名为“遇林亭”。从此窑因亭名,产品销往四方,声名远播。时间长了,遇林亭不但成了窑场的名字,也成了地名。

三人偶遇成就了遇林亭古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7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