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青岛的这些地名是由谐音演变而来,肯定有你
青岛市区在古代没有较大的建制,这导致青岛很多旧地名也没有什么底蕴积累,比较土。青岛建置后,陆续对青岛的地名进行美化,而用谐音美化是最常见的方法,今天就将青岛由谐音演变而来的地名盘点一下,肯定不全,会有遗漏,权当抛砖引玉。
会前改名汇泉。太平山以前叫会山,山前的村就叫会前村。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将会前村拆迁,遗址为今天的中山公园。因为会前村,这一带也被称作会前,康有为移居青岛后,曾把会前误称为会泉。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对地名进行美化,就将错就错把会前改为汇泉了。
上世纪30年代的汇泉湾斩山改名湛山。湛山旧称斩山,清代又称官山,德国占领青岛后,于年采用斩山的谐音,取“湛”字清澈之意,将此山命名为湛山。其实,青岛话也能反映出这种演变。湛,普通话发音是zhàn,青岛话念湛山时,则将湛念成zhǎn,发音与斩相同。
四防改名四方。四方的来历有两个说法,一是明朝时,在青岛地区设置了十八个防御墩堡,其中第四个防御墩堡位于塔山(今北岭),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一带成为四防堡、四防,后谐音为四方。第二个说法是,四方村原来只有四间房,被人称为四房,后谐音为四方。其实,青岛话也能反映出这种演变。方,普通话发音是fāng,青岛话念四方时,则将方念成fáng,发音与防、房相同。
年的四方海云庵错皮岭改名错埠岭。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青岛地区在明清属莱州府胶州即墨县),错埠岭一带在那时叫错皮岭。到了年,德国人出版的《山东德邑村志考》就把错皮岭称作错埠岭,村庄称为岭上村了。至于为什么错皮改错埠,未见文献记载,窃以为,错皮,青岛话指身上的浮皮,不雅,而这里山头错落有致,故而改名为错埠岭。
蛤蟆石改名河马石。明朝永乐年间,马氏一族从即墨下疃村迁到今天浮山后的河马石,因这里有块巨石形似蛤蟆,故命名为蛤蟆石村。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对青岛的地名进行美化,蛤蟆石不雅,故用谐音改名(青岛土话中,HE发HA音),又因村里马氏居多,故命名为河马石。
坦岛改名团岛。团岛,位于青岛市南区的西南端,原来是岸边的一些岛礁,因最大的岛上地势平坦得名坦岛。而又因为此处是扼守进出胶州湾的咽喉,德国占领青岛后,为船只安全,将岛礁填平,与大陆相连,并将坦岛改名为团岛,其实,青岛话中,团的发音和坦是一样的。德国人在团岛修建了灯塔(日本人占领青岛时,进行重建,改称游内山灯塔),还安装了海牛(雾笛,雾天以声音为船只导航),海牛的哞哞声成了老青岛永恒的回忆。
年的团岛dengta夹连沟改名夹岭沟。清代顺治年间,王氏兄弟从崂山张村迁到今天夹岭沟一带,因新建村庄位于小夹连山和后山之间,故命名为夹连沟。年,因夹连沟不雅,当时的李村区政府将其改名为夹岭沟,发展到今天就是市北区的福岭小区。
刘亭改名流亭。流亭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相传开始以人名刘亭命名村庄名,至于如何演变成流亭,因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但根据清代的《即墨县志》,确实出现过刘亭、流亭混用的情况,看来流亭从刘亭而来,也是有根据的。
霞庄改名夏庄。明朝成化年间,栾氏从胶州来到今天夏庄建村,因霞光秀丽,取名霞庄,后演变为夏庄,至于演变过程,因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登窑改名登瀛。崂山里有个登瀛村,最早叫登窑村。明朝年间,王氏、李氏迁到这里,因附近有许多烧木炭的窑炉,取名登窑。上世纪30年代,青岛对地名进行美化,借徐福登船去瀛洲的传说,又取谐音,将登窑改名登瀛。登瀛以梨树闻名,登瀛梨雪曾是老青岛十景之一。
上世纪一十年代崂山里的小道另外,青岛还有不少村庄以谐音改名,如烧山改名少山等就不再一一提及。而崂山古称牢山、劳山,早在青岛建置前的明末,就改称崂山了,本文也不再详细叙述。还有,根据明代《莱州府志》记载,青岛十八墩堡有堡名程羊,清代的《即墨县志》载十八墩堡,程羊变成了城阳,是否城阳从程羊而来,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