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优势 >> 文化瀍河痴迷玩泥巴的河洛工匠
精中求精,细中求细
董强峰仿制的陶鹰尊
刚下过雪,在洛阳城东白马寺镇董村的一座民宅里,二楼朝北的小屋,有些阴冷。一个人坐在桌子前,整个上午都在盘一团泥。这团泥在他手中,渐渐变成了一个双耳尖底陶瓶——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陶器。他就是董强峰,古陶世家第19代传承人,从事古陶器研究创作20余年,今年39岁。
1从小就爱捡“古董片”
董强峰对陶器的痴迷自小萌生。那时,村里人挖井、犁地常翻出很多“古董片”,人们嫌碍事,统统把它们丢进小树林。上小学二三年级的董强峰,很喜欢去小树林里捡“古董片”。
他发现捡回来的“古董片”上有各种花纹,觉得很有意思。他把宝贝藏到通往平房顶的楼梯后面,大人不在时,便拿着奶奶的手电筒去把玩一番。
一次,他不小心说漏了嘴,奶奶听了不经意地说:“咱祖上就是干这个的。”曾经的董家窑厂在村里很有名,因为窑炉在村后,村里的老人习惯称他们家人是“后炉厂家的”。小小的董强峰心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办个窑厂。”
董强峰的父亲开店卖陶瓷,常去各地进货。初中毕业后,董强峰对父亲说:“咱家祖上就是做这个的,咱为啥不自己生产自己卖?”父亲不置可否,倒是开始带着他去进货。
佛山、潮州、景德镇、神垕……董强峰跟着父亲跑了不少地方,见识了不同的手艺。见匠人干活,他就兴奋地站在旁边看。少年董强峰嘴巴甜,有眼力见儿,师傅们都待见他,也乐得教他,不知不觉,董强峰学了不少技艺。
他开始尝试着和泥。父亲偶尔会告诉他该去哪儿找土,怎么配比。他在摸索中渐渐明白,泥和釉的配方就像中药方一样,几乎一家一个方子,不同配方的泥,做出来的陶器也不同,有的细腻,有的粗糙……
2建起了自己的窑厂
董强峰不喜欢出去玩儿,但如果有人邀他去山上转转,他一准儿去。“去山上能找土,像瓷料、三彩料、紫砂料、红煤土、干净白土……”
前几年,他跟着朋友去植树,挖树坑时他有了新发现,特激动:“我拿起铁锨往土里一铲,泥土像饼干一样裂开了。我趴下用两个拇指的指甲盖对着土一推,再蘸点儿土放嘴里一尝,原来家门口也有紫砂料啊!”
他往家里背各种土,刚开始,他和的泥一捏就裂,奶奶说:“人得经受历练才能成人,泥也一样,新泥性烈……”晾干、挑拣、研磨、沉浮、捶打……泥渐渐成熟了,董强峰也渐渐成熟了,他实现了少年时的心愿,建起了窑厂,开始做自己的作品,开始接订单。
大约是十年前,他接到一个订单,要复制一件唐代文物。他试了又试,马上到交货日子了还没做出来,心里开始紧张。“复制文物要达到跟原物一致,形似容易神似难。每次掀开窑炉时,颜色对,一冷却,颜色又不对了”。一连几天,他做了很多胎,烧了很多次,马上胎就要用完了,颜色还是不对。
他急了,随手拿起一个胎,用力往地上一摔,摔成了一百多片陶片。他就用这一百多片陶片继续试验,加减氧化料,调节温度,寻找最佳配比。终于,他惊喜地发现有几片陶片颜色跟文物一致,总算找到最佳配比了!他如约完成了订单。
初见董强峰,看他人高马大,你八成会觉得他是个糙老爷们儿,不像个手艺人。但实际上,他始终执着于“精中求精、细中求细”的理念,从那双看上去粗糙的大手中,诞生了很多精细的陶器。
3非遗应是“老少咸宜”
董强峰最喜欢在他那间冬寒夏炎的工作室里待着,盘着泥,琢磨着。
爱人心疼他,在他的工作室里放了个电暖器,他从不开。“我这屋里不能有风,更不能太暖,今天盘的泥胎,我得明天再看看找毛病,若找到毛病了,泥胎吹干了,咋修?”董强峰说,“我不喜欢安逸,制陶就需要特别热或者特别冷,这种状态能让我紧张起来,产生一种冲刺的感觉,才能集中全部精力。”
有时,刚做好泥胎,他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立马毁了,泥胎又成了一团泥,从头开始。有时,当时觉得很满意,但过几天再看,不对,哪里不对?他出去转一阵子,换换脑子,回来再看,就会发现哪里不对。有时,他睡着睡着突然就醒了,脑海里浮现一张图。有时候,他跟人说着话忽然停下来,因为脑子里出现一个陶器的造型。
董强峰脑子里仿佛有一个图片库,看到一件文物,朝代、颜色、神韵……他能迅速在这个图片库里找到对应的信息。《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彩陶图谱》,中文版、英文版,董强峰看了很多书,为了淘这些书,他没少花心思、费工夫、花钱,有的一本就要数千元。不干活的时候,他就翻看那些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满脑子都是陶。
从自己制作陶器在父亲的店里销售,到一笔笔接订单,再到拥有中外客户,在父亲的支持下,董强峰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很多荣誉也接踵而来,洛阳市非遗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洛工匠……“要是父亲能看到现在的我,该多好!”董强峰突然哽咽了。
“父亲给我的,我要传给更多人。”他说,“非遗不应是‘孤芳自赏’,而应是‘老少咸宜’。”这几年,他到大学、中学、小学,社区、图书馆,向人们介绍陶艺知识,教人制作陶器,传承古陶制作技艺。他说,“我希望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种子,希望洛阳未来出现更多的传承人!”
▼美丽新瀍河
原标题:《痴迷“玩泥巴”的河洛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