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最新统计福建再减43条生产线,当地多家陶

发布时间:2023/2/20 23:43:37   

由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陶瓷信息》联合主办的“陶业长征——全国瓷砖产能调查”活动,历时20天,对福建省陶瓷砖(瓦)产能进行了摸底调查。

福建现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家,生产线条,瓷砖日产能.96万平方米(年产能12.55亿㎡),陶瓷瓦日产能万片。

过去两年间,福建建陶企业数量变化不大,但不少企业均有减少生产线,因此生产线数量净减少43条,瓷砖日产能减少28.35万平方米(按天生产周期计算,年产能减少0.8亿平方米)。

陶业长征VI调查小组在福建。

福建家建陶企业主要集中在泉州(晋江、南安)、闽清、漳州、厦门、南平等地。其中,泉州家(晋江家、南安40家)、闽清33家、漳州20家。

泉州:减少47条线,1.2亿平方米年产能

泉州市拥有建陶企业家、生产线条、瓷砖年产能7.96亿㎡(以天生产周期为计),相比年陶瓷企业数量变化不大,但生产线减少了47条,瓷砖年产能减少1.19亿㎡,主要是晋江产区生产线数量减少46条、瓷砖产能减少1.13亿㎡。

泉州10年减少条外墙砖线

实际上,过去两年间,泉州全面宣告退出陶瓷砖生产的仅有巴顿、远方、力生、宝球等少部分企业,这些企业或转型其他行业,或直接拆除生产线将原厂房改造为仓库出租,但涉及的生产线数量并不多。

更为明显的变化是,过去两年间,拥有多条生产线的企业,拆除一部分生产线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集中在外墙砖领域。

“我们趁去年年底钢铁价格高的时候,拆了2条生产线卖废铁了,又将1条线先后改做中板、地铺石。”一家原有6条外墙砖生产线的厂家负责人介绍,由于外墙砖市场萎缩、利润低,当地传统外墙砖企业举步维艰,不得不探索新的路径。

据调查,目前泉州市仅剩85条传统的外墙砖生产线,而在十年前是条,也就是说十年间减少了75%,大部分转产其他产品或直接退出。

当然,这不仅仅是泉州的个例,外墙砖衰落是大势所趋,当前全国拥有外墙砖生产线的产区寥寥无几,泉州仍是全国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

晋江仅剩不多还在生产外墙砖的生产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泉州产区现存外墙砖生产线数量不多,产能也不大,但能正常运行,生产周期超过半年的仅有30~40条,但依然难以实现产销平衡,期间混烧地铺石、罗马柱等其他产品。更多的则是处于“有单就烧,没单就停”的艰难局面,甚至不少外墙砖生产线,一年仅生产不到2个月。

泉州产区闲置超过1年但未拆除的生产线,超过20条,其中以外墙砖为主。不少当地业内人士认为,长期停产的生产线,在当前环境下,几乎没有再开起来的可能。

泉州生产线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承租现象十分明显,多家陶瓷企业原有经营者不再从事瓷砖生产后,将生产线租赁出去。目前,泉州属于租赁生产的生产线在40条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当地产能的正常运行。

形象展示图文无关

产品结构变化大、变化快,地铺石、罗马柱方兴未艾

不过,外墙砖市场的持续下滑,也倒逼泉州企业加快产品转型。企业单线日产能小,仅有1万平方米左右,成为了当地企业转产灵活的优势。单线产能小、升级难,也注定了福建必须摒弃大众化产品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产品创新之路。

“晋江、南安大多生产线,什么产品都会生产,需要什么就改产什么,很多都不会全年固定生产哪一类产品。”这是当地供应商对泉州陶瓷生产线最大的印象。目前,泉州的主流产品中,除了仿古砖,其他产品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地铺石/厚砖/厚板这类产品,从陶瓷行业一个极小众的产品,变成当前主流产品之一,泉州外墙砖企业更是功不可没,因为地铺石绝大多数由外墙砖转产而来。

年8月,福建仅有45条地铺石生产线,其中泉州35条。过去两年间,福建地铺石生产线已增加至69条,泉州52条、漳州13条。

漳州企业基本也都是泉州企业的生产基地,因此地铺石可以说是泉州的代表性特色产品。此外还有多条外墙砖、仿古砖生产线混烧地铺石,实际上福建全省有生产地铺石的生产线,超过80条。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大多数地铺石生产线由外墙砖生产线简单技改直接转产,因此单线产能较小,通常仅有0.5~0.7万平方米。随着地铺石市场的成熟,年以来,泉州已有彩霸、贝雅特、祥达、广达等不少企业选择新建大产能地铺石生产线。

目前,福建地铺石涵盖×mm~×mm,甚至×mm等规格,12mm、15mm、18mm、20mm、25mm、30mm等厚度。整个产区规格、厚度配套齐全的优势,是其他产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福建的一大特色。

除了地铺石,传统的外墙砖利润下滑,也倒逼外墙砖企业在新型外墙产品上做出探索。

福建罗马柱艺术砖。

其中,最近两年福建流行起了罗马柱艺术砖这一新型外墙砖产品,目前福建已有15条生产线在产,13条在泉州,2条在漳州,同样还有多条外墙砖生产线混烧罗马柱。

不过由于罗马柱艺术砖生产门槛较地铺石有更高的难度,而且农村市场需求量并不大,因此相对而言,体量不会太大。此外,泉州创新型的外墙砖产品还有外墙薄板、外墙中板等。

泉州陶瓷企业的另一个创新是大规格,年以来,不少企业通过技改,甚至新建生产线生产×mm、大板/岩板产品。据悉,目前以泉州为主,福建已有17条×mm生产线。

而作为最早探索内墙中板的产区之一,泉州内墙中板却没有继续扩大的势头,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以福建企业的小产能生产线,生产大众化产品,与毗邻的江西产区的大产能生产线相比缺乏优势。

闽清:瓷片为主打产品,多家陶企海外建厂

闽清多山、靠海的地理特性,为陶瓷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为产品出口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闽清也凭借内墙砖发展起步早、辐射广,而成为我国知名的建陶产区。

但在过去大概十年间,随着全国建筑陶瓷产业格局的变化,闽清本土陶瓷产业优势渐失,尽管目前仍有33家陶瓷企业,但发展遭遇的挑战重重。截止统计时,已有3家陶瓷企业停产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其他企业近两年来也鲜有全年满负荷生产。

57%为瓷片生产线,近两年产品、产能变化较小

现在的闽清陶瓷,已经全然没有了上世纪90年代凭借隧道窑生产×mm小瓷片风靡全球的辉煌。

在陶瓷行业产品升级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闽清陶企仍坚守以瓷片为主,只是隧道窑变成了辊道窑,当前现存的44条生产线中,瓷片占了25条。

并且除了×mm的常规规格和部分×mm创新规格外,针对出口市场的×mm、×mm、×mm、×mm等小规格瓷片,依然是当地生产的主流产品。

生产小规格瓷片的闽清陶瓷生产线。

此外,也有少部分企业生产抛釉砖、仿古砖、小地砖、中板、地铺石、西瓦等产品,但规模较小,就国内市场而言,优势并不突出。

在海外市场下滑,国内市场瓷片萎缩的大环境下,闽清陶瓷企业发展挑战重重。现有生产企业,大多建于0年前后,生产线设备老旧,二次烧的瓷片生产线几乎没有直接转产其他产品的可能性,而当地愿意重新投入建设新生产线,甚至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企业寥寥无几。

其根本原因是随着全国建筑陶瓷产业格局的重新布局,闽清陶瓷的优势愈发不明显,无论新建还是改造,投入大、利润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致使本土陶瓷企业基本选择保持现状。

形象展示图文无关

生产成本上涨,闽清多家陶企海外建厂

大概在7~8年以前,闽清陶瓷凭借生产成本优势和以出口为主的稳定市场,尤其是广泛出口于南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一直保持着平稳健康发展。

闽清当地的高端瓷片厂家,主要出口欧美

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对闽清陶瓷产业稳定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闽清几乎与泉州的晋江、南安同步,在年启动“煤改气”,天然气来源均为海外进口LNG,起初气价相差不大。

但与晋江、南安窑炉全面改用天然气不同,闽清除了部分新建和改造审批时必须是使用天然气的生产线外,基本处于“半煤半气”的状态,尤其是近几年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能源成本成为制约当地陶瓷产业发展的一大要素。

年底,闽清天然气价格达到5.5元/立方米,年5月,泉州市气价稳定在3.元/立方米,而闽清基本还保持着4.5元/立方米的高位。即使燃煤企业,面对从元/吨涨至~1元/吨的煤炭价格,本就利润微薄的闽清陶瓷企业,成本压力不小。

与此同时,受国际形势的变化,闽清陶瓷赖以生存的出口市场也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一方面,非洲、中东、东南亚掀起了建厂热潮,对闽清陶瓷出口市场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持续高涨的海运费,使得闽清陶瓷企业难以承受。

“我们出口到越南,年集装箱最贵的时候,直接翻了3倍还不好找,现在到不同的国家,海运费相比以往正常的时候基本还是翻倍的。”有当地陶企负责人坦言,出口成本的大幅增长,对闽清陶瓷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应对出口市场下滑,从年开始,闽清当地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其他产区动辄日产能数万平方米,且花色丰富的瓷片生产线相比,闽清显然不占优势,并且国内瓷片需求也在急速萎缩。即使是仿古砖、抛釉砖等国内市场主流产品,在生产成本和产品创新上,闽清与其他产区相比也难以形成优势。

不过,闽清陶瓷人对发展陶瓷产业的热忱不减,本土企业出口优势不再,倒逼闽清陶瓷人加快走出去。

近几年非洲、中东掀起的建厂潮,就有闽清陶瓷人的身影。目前,仍在闽清本土的陶瓷企业中,就有金城、佳美、蓝天、欧雅等企业外出到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加纳、越南等中东、非洲地区投资建厂。

漳州:新建投产6条生产线,年产能净增长0.2亿㎡

年1月,位于漳州平和的澳利陶瓷日产4万平方米×mm新生产线点火,成为福建产能最大的瓷砖生产线之一。

年底以来,漳州已有华诚、超优、建华、美艺陶、天星等陶瓷企业新建或重建新生产线,两年间已有6条新生产线点火投产。此外,福建龙头企业铭盛规划在漳州华安建设的亩新生产基地也已进入土地交付阶段。

得益于原料优势,漳州成为晋江、南安陶瓷企业转移和扩张的“后花园”,形成了平和、华安、长泰、南靖四个主要的陶瓷聚集区,目前是福建发展态势最好,也是全国鲜有的产能还在净增长的新兴陶瓷产区,其中平和、华安两地发展势头最猛。

在漳州当前20家陶瓷企业中,除长泰天星陶瓷一家本土企业外,其余企业均在年前后、年前后两个主要时期建成,从工业园区分布和企业生产线建设,相对福建其他陶瓷聚集区都更为集中规范和先进。

目前漳州建成的54条生产线中,仿古砖、地铺石占绝对领导地位,同时生产抛釉砖、陶板、瓷片、西瓦、外墙砖、大板、薄板、岩板等多种产品。

不过漳州最开始建设的生产线,大多延续了福建单线产能不大的特征,日产能多在1~2万平方米之间。随着成本的攀升,过去两年漳州掀起了新建、改造的热潮,上述新建、重建,以及正在规划技改的侨丰陶瓷,多以宽体窑、大产量、大规格为方向。

燃煤,是漳州相对晋江、南安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上述4县区中,仅有长泰区4家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而且天然气用气成本较泉州高出不少,年8月仍在4.5元/立方米。

但是,漳州其他县区也并非可以高枕无忧。据悉,作为漳州最大的陶瓷聚集区,平和已完成天然气管道铺设,一旦条件成熟,也将面临“煤改气”。

(全文完)

推荐浏览

都在亏,这家却营收增长23.98%,有何秘诀?科达董事长分享战略

产销两旺!东北地区建成大板生产线6条,日产能近20万平方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