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

汉唐时期,江西是较早掌握龙窑烧造先进技术

发布时间:2023/7/26 13:28:20   

《陶雅》中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东汉时期之所以能烧成瓷器,与当时的窑炉砌造技术有了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龙窑是由于窑身为长条形,依山傍丘倾斜构筑,犹如一条火龙自下而上,因而有“龙窑”之称。

龙窑由于有一定的倾斜度,燃烧室设在窑头,火焰由低向上,窑烟经窑尾烟室排出,产生一种自然的抽力,使窑温可达度以上,便于对陶瓷的烧成温度和气氛掌握利用。

龙窑的主要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速烧。龙窑的长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加长,如战国龙窑长不足10米,三国龙窑长约13米,到唐代为40米左右,南宋时期更发展到50~60米。

据考古资料显示:江西丰城洪州窑的窑炉形式多样,有“心”字形窑炉和馒头型窑炉,但更多是龙窑窑炉。在罗湖寺前山清理出4座唐代龙窑窑炉遗迹,在罗湖象山清理1座隋代窑炉,在陈家山揭示两座三国西晋时期的龙窑遗迹。这些龙窑遗迹主要属于三国至隋唐时期,说明洪州窑自东汉晚期以来主要使用龙窑烧制技术。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的龙窑长达23.8米,为同时期其他窑口所罕见。从窑的长度看,窑两侧应设有投柴孔,已经解决了龙窑分段烧成的技术,已能充分控制窑炉的温度,保证瓷器的质量。

另外,在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刘家山发现的一座唐代阶梯状龙窑,窑室直长31.8米,斜长32.00米,依阶梯状高差可分为第一与第二窑室,该处水平高差为1.94米。窑底散布的大量支烧具上还刻有“上”、“中”、“下”方位款。此类龙窑形制与结构在江西省尚属首次发现,这种结构应该是向阶级窑逐渐过渡的前奏,它可归属为“阶级窑”类型,是复式龙窑的雏形。

过去多认为南方“单体龙窑”到元代才演进为“分室龙窑”,到明代早期发展为“阶级龙窑”。

从现有的发掘资料看,此类龙窑在四川、广东、福建和香港等南方一带有所发现,而且时代最早的为四川灌县罗家窑,其时代为北宋中晚期。

因此,就目前的窑址发掘资料来说,刘家山唐代龙窑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阶梯式龙窑,再次证明江西汉唐青瓷烧造技术领先全国。

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位于乐平市接渡乡南窑村东侧甄皮山上的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座长达78.8米的龙窑,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该龙窑是使用竹藤类材料起劵,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垫烧,由窑前工作面、火膛、窑室、窑壁等几部分组成,北壁保留有十三处窑门,结构完整。尤为独特的是,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这座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青瓷龙窑,是迄今为止全国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4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