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窑炉 >> 窑炉资源 >> 文化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
一片茶叶,滑入盏中,与水交融,散出芬芳,平和恬淡。
一只盏杯,厚重拙朴,与叶起舞,丝丝相扣,浸漫无声。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在中国茶文化浩如烟海的长河里,建盏是茶器中令人仰止的高峰,它以朴实的材质、简洁的线条、幻化的斑彩,将自然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jiàn
建
zhǎn
盏
建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建盏就是以建阳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作为主要胎料,经揉泥、拉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在建窑的窑炉中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器。”著名建盏考古专家谢道华介绍说,建窑是建阳古时烧制瓷器的窑厂,在建窑烧制的瓷器中,以建盏最为出名。历史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曾对建盏极尽歌咏、推崇备至,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佳话。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
建阳是建盏的故乡,古为建宁府建阳县,建窑、建盏的“建”字就取自其中。走进建阳,漫步在商家林立的建盏文化街上,好像走进了建盏的世界。步入中国建窑建盏展示馆,各式各样的精美建盏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伴着婉转低沉的琴音,一边欣赏身着宋代服饰的点茶师表演宋代茶艺,一边品味盛在建盏中的茶汤,在沁人心脾的茶香、清甜醇爽的茶味中,感受建盏的魅力。这种茶盏交融的美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盏与茶相得益彰的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建盏创烧于五代末,在两宋时达到鼎盛,自元代初期开始逐渐衰落。
宋代之所以是建盏的鼎盛期,与斗茶之风盛行密不可分。所谓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先看汤色,再看汤花。当时,上起皇帝,下至百姓,无不钟爱斗茶。斗茶这一竞技活动是由宋代独特的点茶文化衍生而来的。点茶,即用点水的方式冲茶,然后趁热饮用。与唐代的煮茶和现代的泡茶不同的是,点茶需将茶叶碾成碎末,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一边点水还要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10月29日,建阳建盏传统技艺传承人周建平在展示他烧制的鹧鸪斑建盏(左)和宋代鹧鸪斑建盏碎片。
据了解,宋人斗茶喜欢用白茶,以茶色白者为上品,而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要茶品好,还要有适合的茶盏。“建盏为黑瓷茶盏,配上白色的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盏口面积大、盏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还利于茶汤保温。”谢道华说。
由于适合斗茶需求,建盏成为当时最佳的斗茶用具,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百姓,无不视其为珍品,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用诗文大加赞美。“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宋诗鼻祖梅尧臣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代文豪苏轼同样也有“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的赞叹。风雅皇帝宋徽宗对建盏更是偏爱有加,留下了“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等名篇佳作,建盏由此成为宫廷御用茶盏,风靡朝野,“身价”倍增。
风靡一时的建盏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建窑生产的最大魅力。谢道华介绍说,建盏虽以黑为贵,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黑,而是在黑中富于变化,并蕴藏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每个建盏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季节、天气、窑炉、窑位不同,使得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原料,烧制出的建盏也都不一样。”
谢道华告诉记者,建盏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在当时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建盏在宋代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整个闽北地区、福建、全国乃至日本等都纷纷仿制生产。”
然而,由于南宋时期国势一蹶不振,斗茶之风逐渐衰落。自元代以后,人们的饮茶方式不断简单化,这使得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斗茶、点茶的“失势”使得建盏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昔日备受青睐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退。因为斗茶,建盏名噪一时;也因为斗茶,建盏悄无声息,正所谓成也斗茶,败也斗茶。
经由海上走向世界
从建阳城区出发,驱车只需半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千年古镇水吉镇。建窑遗址就坐落在水吉镇后井村旁,这片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的窑址,呈环状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包括圆头坑)等处。
遗址中,一座长达.6米的龙窑掩映于山林间,格外显眼。在它周围,烧制瓷器用的残碎匣钵俯拾即是,这是国内目前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
年,建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阳区委宣传部部长刘寒表示,建窑遗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建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
7月2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陶艺大师陆金喜在工作室拉坯。
千百年前,建窑生产的建盏以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令国人折服,还一度被指定为进贡宫廷的御用茶器,并由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谢道华介绍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枢纽,建盏依托当时迅速崛起的泉州港和福州港,大量销往东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备受当地客商青睐。
据了解,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作为国之瑰宝的建盏,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特别是南宋时期,国家鼓励出口,同时为了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是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用瓷器绢帛兑换,因而这一时期建盏的外销量更大。”谢道华告诉记者。
7月2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陶艺大师陆金喜将刚刚烧制的建盏出窑。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日本是最早意识到建盏魅力的国家。早在13世纪,日本僧侣来到浙江临安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就带回了一批黑釉茶碗,即建盏。因为茶碗采自天目山,所以日本僧侣称之为“天目碗”或“天目瓷”。此后,“天目瓷”逐渐演变为日本人对建盏的统称。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建盏市场在日本的不断扩大,建盏逐渐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并在此后一直被视为茶具中的瑰宝而珍藏。
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大致进行换算,这3种建盏分别相当于当时价值多公斤、多公斤和多公斤的黄金,可见建盏当时在日本的珍贵程度。
这是建盏工艺师吴立主在展示他利用电窑和柴火相结合烧制的曜变建盏
“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有8件是中国瓷器,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而这4件宋代建盏中的3件曜变盏是目前已知世上仅存的3件。”谢道华向记者介绍。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拉玛是西方发现并研究建盏的第一人,西方人认识到建盏的珍贵性和艺术性,大致始于他对建窑遗址的考察。年,普拉玛到水吉镇考察建窑遗址,雇佣当地村民挖掘了大量建盏,并将它们运回美国进行研究。两年后,他发表考察和研究成果,吸引了来自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许多学术界和收藏界人士,这些人此后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建盏,并收集建盏进行展出和交易。
目前,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的建盏。
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建盏的发展跌宕起伏,从辉煌走向低谷,又再次爬坡走向繁荣。
20世纪60至70年代,厦门大学、福建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随着考古挖掘的进行,遗失在历史潮流中的建盏烧制技艺被重新找回,建盏复兴之路由此起航。
年,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于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这使得失传余年的建盏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年至年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基本摸清了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
10月29日,建阳建盏传统技艺传承人李细妹在给建盏坯体上釉。
自建盏烧制技艺恢复以来,建阳一直致力于建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建阳始终将建盏的传承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张“金质名片”。刘寒介绍,建阳组织成立了建窑建盏协会、建盏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两年一届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实施了建盏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加大了建盏文化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记者了解到,建阳实施“品牌立盏、文化促盏、创意兴盏、科技强盏”的发展策略,深入挖掘建盏及本土文化的潜力,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凸显产业集聚效应。“我们把建盏与建阳本地的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茶文化等结合起来,提升其附加值,使其从单一的陶瓷品,转化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刘寒说,建阳还通过建设建窑建盏产业园区、建窑建盏文化旅游街区、水吉建窑建盏特色小镇等一批核心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全区建盏企业规模化建设,推进全区建盏产业集聚化发展。
一只价值万元的“金油滴”盏成为全场焦点。新华网刘丰摄
随着建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也开始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312.html